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評價史記的詩句或評語

評價史記的詩句或評語

1. 關於史記的詩句或評語

關於史記的詩句或評語 1.描寫史記的詩句

《奉和禦制讀史記詩》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餘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協大中。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試課陽坡,春後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雲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壹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衛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裏;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夢書十字史記冊上太史公此書真是筆斡造化夢》

年代: 宋 作者: 方嶽

禹穴探幽眇,神功接混沌。

絕麟才此筆,春夢試平章。

《讀史記列傳》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西山薇蕨蜀山銅,可見夷齊與鄧通。

佞幸聖賢俱餓死,若無史筆等頭空。

2.有關史記和司馬遷的詩,文,聯,評價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 西漢劉向、揚雄:“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西晉華嶠也說:“遷文直而事核。”

張輔說:“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 南朝劉勰說“陳壽三誌,文質辨恰。”

《三國誌》作者陳壽,“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壹、漢代 漢代是《史記》的傳播時期。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向社會壹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研究者蜂起。漢代研究《史記》的名家當推楊雄和班固,他們都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楊雄(前58-公元18),西漢文學家、哲學家。他在《法言》壹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

“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壹人。

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

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壹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

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壹語中的,世稱其當,後人皆服。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傳良傳統。 二、唐代 唐代《史記》研究的重要貢獻在註釋。

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加上南朝劉宋年間裴的《史記集解》,被後人稱為“史記三家註”,成為史記註釋的經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記》成就最大者當推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

韓、柳肯定了《史記》壹書的文學價值,奠定了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韓愈(768-824),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學家。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二次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壹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苦心,減壹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記》大量刊刻印行,廣為流傳的時期,官私刻本達數十種之多。現存《史記》最早最好的刻本為南宋黃狀況夫刻本。

元代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史記》中的大量故事改編為戲民劇,其劇目之多,劇作者之眾,令人嘆為觀止。如:鄭廷玉的《楚昭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壽卿的《伍員吹簫》,尚仲賢的《氣英布》,狄君厚的《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金仁傑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高文秀的《澠池會》等名劇壹直傳播至今,計達180多種。

《史記》故事改編為戲劇大大促進了《史記》在民間的傳播。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遊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遊,足跡不肯壹日休。司馬遷壯遊不是壹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

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或為洞庭之波,深沈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仿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

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鄭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學家。

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制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壹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

可見鄭椎對《史記》評價之高。 四、明、清 時代對《史記》的研究開始興盛,清代已趨繁榮。

明、清時期湧現出了壹大批成就卓著的學者,對司馬遷的人格和《史記》成就作出了尺世駭俗的贊嘆。 金聖嘆(1608—1661),明末清初傑出的點評家,壹個思想敏銳而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

他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壹,評論《史記》序贊90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

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壹生之心。”在評《屈原賈出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壹片眼淚。”

金聖嘆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討獨樹壹幟。

“《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滸傳》壹個人出來,分明是壹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壹部《史記》。

可見《史記》對後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

曾任禮部尚書,詩文甚負盛名。他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

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思想家。是繼唐代劉知幾之後又壹位傑出的史學評論家。

他在史學理。

3.評論《史記》中的名言

《報任安書》雖是給朋友的復信,但直接回答朋友來信內容的語句並不見多。

通篇是在抒憤懣、鳴冤屈、辯事理、表心誌,是壹篇泣淚含血、深沈激憤的明誌之作。在這篇文章裏,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著名人生格言。

他認為:誌士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既可以慷慨赴死,也可以忍辱求生,死要死得有意義,活要活得有價值。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去死,那就重於泰山;放棄追求浪擲生命,那就輕於鴻毛。

對“生”或“死”的抉擇,應該以實現生命價值為終極目標。這種觀點,充分顯示了他對生命權利的尊重,體現了他對實現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

而他本人也正是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在面臨生死抉擇的關頭,他毅然忍辱求生,“就極刑(腐刑)而無慍色”,為了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著,為後人留下了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彪炳千秋的文學歷史巨著。

4.描寫“史記”的詩句有哪些

1.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宋代:程必

試課陽坡,春後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雲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壹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衛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裏;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2. 史記引語

先秦:佚名

狡兔死。

良狗烹。

高鳥盡。

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

3. 史記引諺

先秦:佚名

死者復生。

生者不愧。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

力則任鄙。

智則樗裏。

4. 史記引逸詩

先秦:佚名

得人者興。

失人者崩。

5. 和李德裕遊漢州房公湖二首

唐代:鄭澣

太尉留琴地,時移重可尋。徽弦壹掩抑,風月助登臨。

榮駐青油騎,高張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記王箴。

靜對煙波夕,猶思棟宇清。臥龍空有處,馴鳥獨忘情。

顧步襟期遠,參差物象橫。自宜雕樂石,爽氣際青城。

目前只有這些和史記有關的詩,其余的都是古籍。

5.對《史記》的評價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壹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壹,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壹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壹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壹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誌》裏,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壹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裏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壹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當然,司馬遷修撰《史記》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是要建立壹個包羅萬象的歷史哲學體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們對《史記》的具體學習中去體會了。

6.對《史記》的評價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壹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常識文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