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的特點是高吸入低輸出。他的文章不靠量的積累,靠質取勝。他的每壹篇文章都解決了歷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漢簡對李的解讀,證明了康有為的“古文經學是劉欣的偽作”說,其實是壹句空話。《論禮的實行》和《禮記》揭示了“禮的實行先於文字記載”的歷史事實,從而澄清了禮與禮的關系。《黃龍十二博士的人員配備與國子監縣州學校的設置》分析了漢代設立經學博士的復雜史實,糾正了皮《經學史》中的錯誤,糾正了王國維《漢魏博士考》中的偏差,詳細判斷了吳、趙、宣三代博士的興衰,成為研究漢代經學的必要參考文獻...
其實,沈先生並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樣,只是壹個壹味固守舊紙堆的“老古董”;相反,他思想很開放,很活躍,年輕的時候就知道很多新的學問。這位老先生還寫了許多新詩和小說,尤其是古詩。有詩歌學者說,沈老師的基本功絕不比那些整天唱歌的詩人差。沈先生說:“我年輕時給的好詩好古,有許多沒有保留下來...我專修‘三禮’後,難得寫詩作詞。”現存有幾首詩編為《懷吉煒》,在箱底,至今未出版。老先生以他的文采和古詩詞知識,以及壹往無前的態度,走下去成為女詩人甚至小說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他喜歡詩歌和文學,但更熱愛和堅守“三禮”。他知道壹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如果他什麽都涉獵,結果就是什麽都不精。為了專攻“三禮”,他壓制了自己的興趣,與自己喜歡的詩詞古語絕交。“避詩名,吾將棄之”這首詩,表達了他的遺憾,也表達了他學習禮儀的決心。從此,沈先生壹頭紮進“三禮”之中,不問文達,“學經法六十余年”,“學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