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葛亮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諸葛亮的詩詞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
二、紀念建築
武侯祠四川成都市武侯區和武侯祠,1991,經政府批準,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壹。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國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陜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壹武侯祠”。
隆中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裏,總面積209平方公裏,已有壹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裏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裏。隆中風景區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給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1994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學者稱,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敘“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指的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著名史書《漢晉春秋》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也有學者不認同這種說法,依據《大明壹統誌》記載:“諸葛亮,瑯琊人,躬耕南陽,往來隆中”,表明南陽臥龍崗才是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墓諸葛亮之墓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陜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遊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三、發明創造
木牛流馬解釋木制的帶有幌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演義》中關於“木牛流馬”的記載:忽壹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眾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備。吾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眾大喜。
饅頭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如今的饅頭。
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壹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諸葛連弩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制作了壹種連弩,稱作元戎弩,在較短時間內能發射十支箭,殺傷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八陣圖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_téng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相傳有周天365種變化。此外傳為諸葛亮發明的尚有孔明鎖、木獸、地雷等。
四、藝術造詣
書法篇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壹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醜(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壹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沈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壹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壹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壹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壹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壹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禦府所藏草書壹:《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誌》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裏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壹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繪畫篇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壹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張彥遠記述當時壹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壹片值金二萬,坎者售壹萬五千,”“壹扇值金壹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誌》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賫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篇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壹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壹,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壹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