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易經》雜談(南懷瑾)

《易經》雜談(南懷瑾)

孔子對易經的評價:“潔靜精微,易教也”,潔靜:學了易經,人會變的寧靜。精微:內容無比細密精確。

三易:《連山易》神農時代,艮卦開始。《歸藏易》黃帝時代,坤卦開始。這兩易在民間用於醫藥和堪與。《周易》周文王的讀書筆記,乾卦開始。三易中最出名。

易經三原則:1.變易,變化萬端,同佛教的無常。2.簡易,學會後很簡單,掐指壹算就好。3.不易,不變,萬變不離其宗。“宗”是本體。

易經三法則:萬事萬物都有的,理:原則,道理。象:現象,表象。數:量?。

《易經》就是仿生學,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卦就是宇宙間的八個現象,八個事物:乾卦:天。坤卦:地。離卦:太陽。坎卦:月亮。震卦:雷。巽卦:風。艮卦:山,陸地。兌卦:水。

“爻”就是交,在易經中代表“筆畫”。不斷“—”陽爻。斷“——”陰爻。八卦的方位和順逆與現在的正好相反:太陽在西 ,逆時針是順時針。

? “對宮卦”指八卦圖中相對位置的兩個卦。中國的思維方式是歸納,由繁到簡,西方的是演繹,由簡到繁。

? “先天八卦”是宇宙形成的八大現象:天,地,日,月,風,雷,山,水。“後天八卦”是說明宇宙以內的變化和運用的法則(算卦)。區別見P013。後天八卦記憶口訣:壹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後天八卦橫,豎,斜三卦加起來都是15,兩個卦加起來都是10。易經的象和數是科學的,理被朱熹講歪了(各說各有理,理不能統壹)。

八卦圖背誦:乾三連,坤三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圖由三爻變六爻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數也復雜,三爻不夠用了。現在用的都是六爻。原因:孔子說: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指天地人三才,人分陰陽,3*2得6。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變易來的,畫卦從下開始,下叫內,上叫外,任何事情的變化都是內因起作用,卦名是從上到下,變的規律是:1.本體卦。2.初爻變。3.二爻變。4.三爻變。5.四爻變。6.五爻變。7.四爻復原。8.內卦復原。八八就64卦。

京房十六卦:是孔子弟子商瞿的壹脈, 傳給漢的京房,他創了京焦易。他是壹個基礎卦變革16次,並且卦名也與64卦的名字有所不同。

秦統壹之前中國文化屬於上古文化,各地不同:易經屬於中原文化(山西,河南);楚國文化(華中,華南);孔子文化(魯國);道家文化(齊國);陰陽五行文化可能更早(河北,北京)。

? 五行(金水木火土)與易經不是同時產生的,“行”指運動,這個運動包括:生,克。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隔壹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方位(易經方位):東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

天幹:意思是在這個太陽系,天體間互相幹擾,相互吸引。它的出現比周易早,因為五行不能解釋世界了,才創造出天幹來描述世界。天幹是五行的陰陽變化。

? 中國古代醫學分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壹派重視養脾胃(南方)。壹派重視養腎(北方)。

地支是地球的運行,它指的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名稱,宮指位置,黃道指太陽從東方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壹圈,叫黃道面。黃道面和赤道有區別。古人將黃道周圍的星空分為四個區,每個區有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個星座,***28個星座,所以稱二十八星宿(宿通宮,指休息的地方)。每個星座在黃道面上每個月位置都不同,用地支表示這十二個部位。

六十花甲是天幹與地支結合出來的名稱與天文學中的躔度(太陽與地球壹天走壹度,走完壹年是365度)相似。

十二生肖可能是漢時候從印度傳過來的。

沖:相對就是沖,是指地支中的6個對立的位置。合:立場相同就是合,在地支圓圈中,橫平就是合。如:辰和申合

把五行,八卦,天幹,地支歸納到壹起就是納甲。與八卦伏羲畫連接就是乾納甲,坤納已,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

納甲是指天上的星座和地面的配合,也就是天生星宿的變異狀況會反應它所管轄的區域的人事變化。

數分陰:2.4.6.8.10。中數是六,所以陰爻也用6表示。陽:1.3.5.7.9。最大的是九,所以陽爻也用9來表示。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畫出來就是噬嗑卦。

易經用於蔔卦有兩個:《周易》,《京焦易》,金錢卦(用三個銅錢蔔卦,秦)。用於堪輿術是晉朝的郭璞。用於人文文化是孔子。

? 蔔卦講究心誠則靈,就說明人自身就具備先知的本能,所以道教,佛教要修身。佛教要修報通,修通,鬼通,妖通,依通(蔔卦)。

數字蔔卦法(p066)?

《河圖》《洛書》。中國文化大方向是從西北到東南變遷。文化統壹在秦後,堯舜禹三代文化各不同,最早的文化在河北北邊的黃帝,晉朝往南遷移,到南宋時南方文化大盛。

在方位上:西方是東南西北,中國是六合,東南西北上下,印度是十方。

《洛書》圖中的數字和文王的卦圖數字壹樣。

《系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體會,分上下兩傳,***24篇。

易的解釋以漢朝的道人魏伯陽為最好,易字上日下月,易就是日月運行的大法則。

宗教是依賴,蔔卦是尋求心靈的寧靜 ,因為無論物質世界還是人的精神世界,無時無刻不在不平衡中。

第三圈是地支對月份,子月是十壹月。這個歷是夏禹歷法又叫夏歷又叫陰歷是以月亮為標準的歷法。

第四圈是中國音樂的名詞,通稱律呂。在陜西和河南的邊界古人在地下埋壹種“呂管”,裏面放蘆灰,***十二支,不同的節氣呂管發不同的聲音,這就是中國音樂的來歷。

“三陽開泰”就是地天泰卦,因為下面是三個陽爻,對應的月份是正月。冬眠中國叫蟄伏。

第五圈是節氣,如大雪是節,冬至是氣

十二辟卦可以推算天氣和歷史命運,邵康節—邵雍的《皇極經世》和流傳的燒餅歌,推背圖都是推算國家命運的書,是易經象和數的部分,《系傳》是理的部分是哲學。

對於生命的起源:哲學上稱本體,宗教家稱主宰,神,上帝,佛,道,中國人叫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易經》稱乾,指宇宙未形成以前的階段,坤造成了萬物。《黃帝內經》是易經在醫學上的使用。

蔔卦的結果四個字“吉兇悔吝”,悔吝指憂煩愁慮,“無咎”指沒有毛病,不等於好。古人講“壹動不如壹靜”的原因是壹動就是吉壹兇三,悔吝也屬於兇。這個道理和現在用的“舒適區”壹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世界的宗教都在談生死問題,基督教的上帝,天堂,佛教的輪回,西方極樂世界,佛教認為生命是兩種東西,有靈性,感情,思想的叫命,所以只有人有生命,植物是有生沒命,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正報,山河等是依報。中國最看淡生死,認為死不過就是天黑了,睡覺了,中國道家認為生命是可以長久的,道家的修煉精,氣,神就是對西方靈魂是“超電磁波的壹種解釋”。所以禹王(治水)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中國人對生命是樂觀的,西方哲學是悲觀的。

“三極”指天地人,分陰陽就是六爻。

占蔔筮是三種方法,占是用數理推定結果。蔔古代用骨頭,還可以用其它。筮是用筮草的壹定數字蔔卦,現在的抽簽就是這個道理。

彖辭是斷語的意思,說現象,爻辭說每壹爻,講變化的道理,卦辭說整個卦,說卦德和卦情。彖辭和象辭都是孔子寫的,是對卦辭和爻辭的解釋。系辭:除卦圖外所有的文字都叫系辭,主要指周文王,周公,孔子做的文字說明。《易經》的彖辭,爻辭,象辭都是以天地法則的觀念,拉到人事上來講,就是《周易》的精神,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開始。《文言》也是孔子寫的,是孔子研究乾坤兩卦的心得體會,是現在的“思想體系”。

中國人不迷信,只相信自己,“天人合壹”的天指人心。我理解就是“身心合壹”,超我,本我合壹。

莊子《齊物論》的觀念:萬物是平等的,從起點說是平等的,比如,我們都是人,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努力不同。“吹萬不同”中“吹萬”指“萬有”就是萬事萬物,比如吹來的風是壹樣的,當時遇到不同的事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易經的三個重要觀念:化:造化,宇宙的來源是變化而來的,用現代科學的解釋就是有元素,原子等不斷的轉化而來的。曲:認識到宇宙運行的軌道都是“圓”的,只有“曲而全”(老子說)。神:是中國人的宇宙的本體,就是“天人合壹”的那個東西,也叫“道”,是西方人的“本體”,也就是宇宙起源的功能。“神無方而易無體”是中國哲學的頂點,就是壹切都在變,在易。

《周易》是周文王對六十四卦的註解,是心得體會。任何民族的文字都是從圖畫開始的,中國文化是從八卦開始的。周文王做了卦的卦辭(整個卦的圖案或叫現象)和爻辭(每壹個爻的解釋)。

龍是中國的文化圖騰,在黃帝時就用龍給政府官員起名。

九五至尊: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五是陽數中的中間,所以意思是至中至正,就是九五至尊。蔣介石字中正就來源於此。中國哲學重視“中”,認為中是大吉大利的,可上可下的,所以有了“中庸之道”壹詞。

性命:性是精神的生命,命是肉體的生命。中醫對應的八卦,乾為首,坤為腹,艮為背,離為眼,坎為耳,巽為鼻,兌為口。壹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

《周易》對卦的解釋分五個階段:1.卦辭。2.爻辭。3.彖辭。4.象辭。5.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觀念研究易經)。

性情:性是本體,情是情緒。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佛家的觀念。

西方哲學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中國易經哲學講究心物壹元也就是“精”。易經中出現“大人”壹詞,它是《大學》(從乾卦來)中的大人,是馬斯洛認為的自我實現的人,超越的人,是聖人,是佛,是上帝。但是人人都是佛,是大人,只要做到“知行合壹”,“身心合壹。”《中庸》(從坤卦來)。

《參同芪》是道家的丹經鼻祖,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所謂“參同”是就《易經》,《老子》,《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與人修煉成仙的科學是相通的。

坤卦是地,是月亮,是母親,厚德載物。乾卦是天,是太陽,是父親。是人們的引深意,中國文化是把宇宙的知識全部拉到人文方面,強調“天人合壹”。

《易經》就是遠古人畫了世界的簡筆畫,後人寫畫的象征義,人文方面的象征義,所以易經是代代古人的***同智慧。對易經的崇拜也許有名人效應,是孔子最早研究的。

敲木魚是因為魚睡覺是不閉眼的,強調人要時刻警醒。

古人把太陽叫金烏,月亮叫玉兔。章是光明和美麗的意思。乾卦談龍,坤卦談月亮。

衣裳:衣是外罩,裳是裏面的裙子。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孔子在《系傳》中的話,說明中國也是講因果報應的,與佛教不同的是,佛教講前生,現在和後世,儒家講祖宗,本身,子孫。

蒙卦是談教育的,中國政教不分,最高領導人,實際上是大家長。

孔子的《易傳》也叫“十翼”,就是十篇文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故稱“十翼”。

中國沒有宗教,因為中國人不需要創造壹個造物主,中國人本來就知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且古人對物的認識是不分唯物和唯心的,“心物壹元”就說明思想也是物質的。

幾個古字的意思:師是眾,比是相隨,履可以解釋為路,豫是優越,蠱是壹種蟲子,臨是擴大,噬嗑是啃,賁是飾,鹹是都,夷是傷,乖是乖張,蹇是跛腳是受傷,夬(guai)是決,姤是遇,萃是聚,艮是止,巽是入,兌是悅,介是壹個人頂天立地的站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指三墳指三易,五典指五經(尚書),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

壹等人領導變化(開天辟地),二等人把握變化(見風使舵),三等人適應變化(隨波逐流)。

看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

先天八卦(伏羲)相對相加9是八卦的體,後天八卦(周文王)相對相加是十是八卦的用,可以蔔筮。

女大十八變也是從易經而來,因為蓍草蔔卦需要十八次分草才可以成壹卦。

我們現在用的陽歷是西方的,是從民國開始的。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有陰陽歷之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氣候,蔔卦就用的陽歷(太陽歷)。現在用的陰歷是根據每月十五月圓來訂定的。

天有三義:1.天空。2.道。3.人的良心。

老子的:道(太極是圓圈,是空)生壹,壹生二(陰陽,男女),二生三(兒子),三生萬物(生生不息,萬物成)。老子的道理從人的現象而來。哈哈!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自助天助,自助人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沒有宗教信仰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