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葉天士中風醫案賞析(四)

葉天士中風醫案賞析(四)

金(六九),初起神呆遺溺。 (徐評:心與小腸之病也。) 老人厥中顯然。數月來夜不得寐。 (徐評:心病) 是陽氣不交於陰。勿謂痰火,專以攻消。乃下虛不納。議與潛陽。 (徐評此癥宜心腎同治,而治心之藥為主。擬方:半夏、茯神、元參、 益智、齒仁、甘菊、龍齒、天麻、炙草。)

龜腹甲心 熟地炭 幹蓯蓉 天冬 生虎脛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黃柏

(徐評:此方治下亦妥,但必當有治上之方不可缺也。)

詳解:

神呆遺尿,當屬於腦血管意外,神呆而不是神昏,估計缺血性腦病的可能性較大。若嚴重的腦動脈硬化(腦萎縮)也可有此等癥狀。至於徐評說心與小腸之病,心則有之,心主神明嘛,小腸則未必,因心君失守,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有功能均可出現異常,並不壹定是小腸本身的問題(中醫有小便異常與小腸有關的觀點)。故說老人厥中,厥中者,即中風薄厥、煎厥之類。《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通淤)於上,使人薄厥。”。《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數月不寐,是心火浮越於上,腎水虧竭於下,心腎不交所致。徐評心病,實則少陰心腎通病,若傷寒黃連阿膠湯病也,上下同治,兼顧於肝甚好。(黃連阿膠湯黃連清心,黃芩清肝,芍藥養肝,阿膠、雞子黃補腎)。葉氏說痰火者,估計患者有舌紅,苔膩,痰鳴等證,壹般人們就會處以黃連溫膽湯之類。但葉氏強調,不能把這些情況理解為痰火,所以不能用清熱消痰之品,甚至用礞石滾痰丸攻下之類。而是提出,這是由下焦真精虧虛,不能攝納浮陽,津液隨虛陽而上,化為痰涎所致。顧治療上主張填補下焦,攝納浮陽為治。而徐靈胎則主張交通心腎,平肝熄風。方中半夏引陽入陰善治失眠而可兼化痰涎,茯神、齒仁(或為棗仁)寧心安神,元參清浮遊無根之火而清心,益智仁補腎,龍齒可潛陽安神,菊花清肝熄風,天麻熄風通絡,炙甘草調和諸藥。本方顯然以養心清心安神為主,稍佐平肝熄風而兼顧補腎潛陽。與葉氏專主填精潛陽不同。

葉氏此方則似乎從朱丹溪虎潛丸化出。以龜板、熟地大滋腎陰,蓯蓉峻補精血而兼有潤腸通便之功(中風病人多便秘),天冬清上熱而滋陰虛,虎骨(現代老虎為保護動物,當用人工虎骨代替)、牛膝壯筋骨而起萎廢,枸杞子入肝養血而生筋,黃柏清相火而防其隨肝木上升而助心之虛火。

二者同為壹代名醫,為何會在認識上有此差異?蓋葉氏是真實見到病人的,這個病人除了失眠外,根據前面神呆遺尿,應當還有思維減退(髓海空虛),肢體無力,腰足萎軟等癥狀。故選用了益腎強骨的虎潛丸。而徐氏只能根據醫案記載的癥狀立法,故只能把遺尿、失眠、神呆作為主證,而斷為中風痰迷心竅,下焦不固遺尿的病癥,因而采取了茯神、齒仁(或為棗仁)、龍齒寧心安神,元參清心,天麻等熄風的治法。同時加用益智仁固精縮尿而治療遺尿。徐氏常以經方思想批評葉氏,但本案中,徐氏倒徹徹底底地按照時方的思路開了個方子。

關鍵的問題是,葉氏為何不用化痰寧心開竅的藥,而直接填補下焦。這個也須從仲景厥陰病解讀之,下元虧虛,水不涵木,則肝木火而上騰,循沖脈上至於心,則心火旺。即仲景氣上沖心,心中疼熱之厥陰病,即心煩不得臥之黃連阿膠湯證。葉氏方用黃柏清相火則杜龍雷之火上騰之源,尤烏梅丸用黃柏也,熟地、龜板、虎骨,猶黃連阿膠湯之阿膠、雞子黃也,枸杞子猶烏梅丸之當歸也。蓯蓉,猶烏梅丸之附子也。天冬,猶烏梅丸之黃連,黃連阿膠湯之黃芩也。牛膝引血下行,猶烏梅丸之桂枝平沖降逆也。在這個案子中,真正師仲景法的不是靈胎,而是葉天士。

另壹個重要問題是,葉天士大用熟地等滋膩之藥,難道就不怕助在上之痰濁蒙心嗎?這裏,有壹個葉氏獨特的理論,就是重用熟地填補腎精,可以引痰涎下行而化為津液,則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徐靈胎恐不知此,故仍用半夏、茯神以冀化痰也。

附張錫純用熟地經驗:

答曰 若論用熟地,我固過來人也。憶初讀方書時,曾閱趙氏《醫貫》、《張氏八陣》、《馮氏錦囊》諸書,遂確信其說。臨證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黃丸作湯,加蘇子、白芍,治吸不歸根之喘逆;加陳皮、白芍,治下虛上盛之痰涎;加蘇子、濃樸,治腎不攝氣,以致沖氣上逆之脹滿(時病患服之覺有推蕩之力,後制參赭鎮氣湯治此證更效,又嘗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頻數(《金匱》謂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詳玉液湯下),又嘗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陰虛不能化陽,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又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壹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壹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於壹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此證當用後來復湯,彼時其方未擬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馮楚瞻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誠有所試也),且不獨治內傷也;又嘗用熟地、阿膠大滋真陰之類,治溫病脈陽浮而陰不應,不能作汗,壹日連服二劑,濟陰以應其陽,使之自汗(詳案在寒解湯下);並壹切傷寒外感,因下元虛憊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補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

張錫純論痰:

世醫治痰,習用宋《局方》二陳湯,謂為治痰之總劑。不知二陳湯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標在胃,痰之本原在於腎。腎主閉藏,以膀胱為腑者也。其閉藏之力,有時不固,必註其氣於膀胱。膀胱膨脹,不能空虛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飲,速於下行而為小便,此痰之所由來也。又腎之上為血海,奇經之沖脈也。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為其下連少陰也,故腎中氣化不攝,則沖氣易於上幹。為其上隸陽明也,沖氣上幹,胃氣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運化水飲,此又痰之所由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