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造紙術的發源地是哪裏?

造紙術的發源地是哪裏?

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洛陽。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制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紙,絮,壹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

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壹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

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陜西、甘肅等地先後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紙,時間均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

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制造麻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壹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壹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的發明更進壹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

唐末南方制造出竹紙,這壹時期還發明了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於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

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後,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擴展資料: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巖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沈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日本的造紙術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日本書紀》記載,中國紙和造紙術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實際上,日本造紙早於此時,傳授造紙技術的是450年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五經博士王仁及其隨行的漢人工匠。

根據對日本法隆寺、東大寺所藏飛鳥與奈良時代的用紙化驗結果,當時造紙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紙制漿技術同中國壹樣,用植物灰水對原料蒸煮,更在漿液中加澱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書)、《令義解》(833年成書)和《源氏物語》(1007年)等中均有關於日本官方造紙機構、材料與類型的論述。鐮倉時代以後,日本麻紙漸少,皮紙占主要地位。江戶時代手漉和紙得到較大發展。和紙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視。

陸上絲綢之路造紙術的外傳。中原地區有兩條陸上通道可達西域:壹是從西藏經喜馬拉雅山口南下,壹是從今新疆經克什米爾至印度西北部。兩條通道的中國壹側,新疆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已於當地造紙,而西藏從唐初(7世紀前半葉)起就有了造紙作坊。

印度造紙法及紙的型制與新疆、西藏類似,印度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年代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紀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紙業。

百度百科-造紙術 (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