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學習得到知識的.”
這句話的背景是這樣的。孔子說人分為四種。妳可以對號入座壹下妳是哪壹種——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唐·韓愈《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先生在唐代是氣場存在感超級強大的思想家,連他也認為大多數人生來都資質平平。
李白和王勃是天縱英才,文采飈煥;
杜甫和賈島、曾國藩苦吟勤思,日日夜夜推敲修業,是學而知之者;
我對號自己算是半個困而知之者,壹路走來迷迷糊糊突然發現學習的樂子,不憤不啟發憤忘食,某些時候還有點“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覺;
最後還有壹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各種舉步維艱,卻還不思進取,最後被打入生活的底層。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朽木不可雕也的不可救藥的人。
敏和“習”的意義是壹樣的。我的理解就是實踐、就是努力、就是執行力,就是壹萬小時練習的定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孔子又說“敏則有功”。
華師大的曹海東教授解釋“敏”字如下——
《論語》書中“敏”字屢見,多數被後世學人釋作“疾”,謂疾速、敏捷。在此列舉三例:
①《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敏,疾也。”邢昺疏雲:“敏,疾也,言當敏疾於所學事業,則有成功。”
②《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言欲遲而行欲疾。”
③《堯曰》:“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皇侃《義疏》雲:“敏則有功者,君行事若儀用敏疾,則功大易成。”今之學者解釋《論語》“敏”字,亦有類於此。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金良年先生《論語譯註》等,於上述“敏”字即是以“捷速”、“敏疾”、“敏捷”之類字眼釋之。
清人焦循《論語補疏》認為《陽貨》“敏則有功”之“敏”,以其義為“審”。
我認為“敏”應該含審慎之意,是壹種主動的、不盲目的、知行和壹的、快速執行的去求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