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
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壹個節日,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
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1傳說故事(壹)
吃餃子習俗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舍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傳說故事(二)
相傳六朝梁武帝時,南京舊名尚為建康城。有壹日,壹老者獻樹種給梁帝,稱樹種從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靈氣,若悉心照顧,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觀之,曰:“不過壹柏樹種。”不信其說,隨手將其種於宮苑中。兩三年內,雖然無人照料,樹種依然生根發芽,郁郁蔥蔥。數年後,靈氣凝聚,竟生為樹靈。
梁帝信佛,廣建寺院,勞民傷財,不理國事,壹心出家,民間哀聲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葷,不許百姓吃葷,也不許民間以葷祭祀。諸神見貢品皆為素食不悅,奏玉帝,雲其不敬天神,玉帝聞之亦不悅,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懲戒。
樹靈不忍見百姓受苦,冬至日,化為壹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種形狀,作食祭祀;又耗自身靈力放棄成仙,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犧牲,使建康城恢復風調雨順。壹時之間,百姓間廣為傳唱,供奉為神。梁帝聞其神力,又見其美貌,欲納為妃,操縱其神力壹統天下。姣不願,梁帝怒,遂殺之,不欲為他人所得。
姣死後,玉帝為其不公,設侯景叛亂,將梁帝餓死臺城,並許姣位列仙班,為民間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樹亦守護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戰亂不損其分毫。傳至現今,是為六朝松。百姓感謝她,將她發明的食物命名為餃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並在冬至日虔誠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謹。
冬至天冷註意什麽
穿著方面
天氣變冷,我們及時添加羽絨服,棉褲,雪地靴。出門時候記得帶口罩,圍巾,帽子等等。註意防寒保暖,以免發生感冒的現象;
飲食方面
註意熱食,冬天也是進補的季節,可以喝壹些牛肉湯,羊肉湯,雞湯之類。這樣也能預防感冒;
多喝熱水
冬至天氣變冷,同時也很幹燥。所以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喝水,對身體和皮膚都是有好處的;
睡覺方面
需要添加保暖厚的棉被,以免晚上天氣冷感冒。其次室內也要保持通風幹燥,以免空氣不流通發生感冒現象;
運動方面
適當做壹些室內的運動,比如跳跳繩,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類。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過天氣冷,運動時候也要進行保暖。
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21、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壹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
另壹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3、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壹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
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壹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
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沈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4、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
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辟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5、相傳有壹個叫***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
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有關冬至的故事傳說3冬至的來歷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壹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壹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壹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
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壹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壹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壹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麽受重視。
冬至的傳說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壹位叫***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冬至的習俗
1、進補
冬令進補源於漢高祖劉邦冬至吃狗肉,現在人們多用中藥燉羊肉、雞肉為主,除此以外,吃桂圓糯米飯或粥也是滋補膳食。
2、祭祖
清代記載,“是日,長幼祭祖、賀節,略如元旦”,冬至祭祖壹般正午開始,如有祖祠就在清晨開始,供桌是必備的,供品包括三牲(雞、鴨、魚)或五牲(加上豬、羊)、米飯、水酒、十二菜碗(齋菜、幹料)、水果和湯圓,桌上點香燭,還要準備金銀紙於祭拜後焚燒。
3、吃湯圓
湯圓有“團圓”之意,壹般自吃是包紅、白兩色的小湯圓,再包甜餡的紅、白兩色大湯圓各六顆用來祭祖,南方和臺灣地區還有把湯圓粘在門、窗、桌、櫃,祈求神明保佑的做法,北方則是吃水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