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壹種歷史現象,是指用國家權力,強行命令下面的臣民為對當代的君主不能直接稱呼其名,而要改用其它的方法來稱呼,所謂的“諱”就是指那個不能直稱的名字。壹般的規定是對於已死君主,七世以內者必須避諱,七世以上者,可以不避諱。
在我國古代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第壹種改字法,第二種空字法,第三種缺筆法。題目中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熾的名諱,當時的人們可以用這三種方法中的任意壹種都可以,下面來分別說壹下這三種方法。
第壹種:改字法所謂“改字”就是對需要避諱的字改用其它的字來代替,這種方法從秦、漢時期就已經開始被使用了。由於“改字”法的盛行,我們經常會在古籍中看到壹些人名、人姓或官名、地名等被認為的改變了,這也對我們閱讀古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比如在《三國誌》中,作者為了避諱司馬懿的諱,把並州刺史張懿改為了張壹。之後東晉時期,為了避諱晉文帝司馬昭的諱,把王昭君改成了“王明君”,在漢代廣為流傳的《昭君》曲也因此變成了《明君》曲。
不止是朝中大臣,民間百姓要避諱,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也要避諱,我們熟悉的嫦娥就是由於避諱才出現的,在《淮南子》中嫦娥的名字原本是叫“姮娥”的,《史通》裏面也是以這個名字出現的,但是到了宋朝,為了避宋真宗趙恒的諱,原本的“姮娥”被改成了嫦娥,並壹直流傳至今。
唐朝時期,著名的詩魔白居易,曾做過江州司馬,並寫下過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但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司馬”與前朝的司馬並不壹樣,白居易的這個“司馬”原本應該叫做“治中”,後來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諱,才改為了司馬。
第二種:空字法空字法,顧名思義,就是將要避諱的字直接不寫,或者不讀,也有的地方用“某”來代替。《史記》中“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這裏面的“子某”其實就是漢景帝劉啟。
在《宋書》中,對劉家的帝王大多都是用諱字代替,比如“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宜都王諱進鎮西將軍”,實際這裏的“諱”代表的就是晉文帝劉義龍。
在唐太宗之前,“戶部尚書”壹直都是被叫做“民部尚書”的,唐太宗登基後,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才改為“戶部尚書”。
第三種:缺筆法缺筆法,就是對所避諱的字最後壹筆不寫,這種方法起源於唐代,但是在唐高宗的時候規定了不許隨意缺筆。不過在宋代這種缺筆法卻又流行了起來。現在翻看宋代的書籍,還會發現很多這樣的缺筆字,應該都是為了避諱才這樣寫的。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的三種避諱方法,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必須要用那壹種,所以在明代為了避明仁宗朱高熾的名諱,人們可以選擇這三種中的任意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