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兒,讀作渤陽(或蜀渤陽)。生於公元前571年,死於公元前471年。他們與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界的代表人物李並稱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教育家”。
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古縣(今河南鹿邑縣、安徽渦陽縣)人。老子死後,古縣在戰國屬於楚國,在漢朝屬於楚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與莊子並稱“老莊”。在唐代,他被認為是李的祖先。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名歷史名人之壹。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其思想核心是樸素辯證法。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教,不言而教。政治上,講究物極必反的道理。在修身方面,註重謙誠不與人爭的修行,是道家雙修的始祖。
老子思想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通過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存在,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壹件事,有對有錯,有善有惡。表面上看,這兩個對立的方面是相互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不幸是福;幸福在於不幸。壹切都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沒有什麽是靜止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道運動。也就是說,當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時,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謂強則老,強則兵滅。
同時,事物的發展和事物向對立面的轉化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經歷壹個量的不斷積累的過程。折木生於毫末;九層臺,累土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