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哲學高於蘇格拉底嗎?

老子哲學高於蘇格拉底嗎?

對老子和蘇格拉底的哲學進行比較,可以說,老子哲學有更高的水平。

壹,提高自身修養方面的差異

蘇格拉底認為,磨難和逆境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提倡經受磨難來提高自身。這與儒家思想相似,屬於中高層次的思想觀念。

思想的發展是物極必反的。更高層次的智者並不提倡用吃苦去鍛煉自己,而是輕松地做事。

老子主張不爭、尚柔,主張不與人相爭,做事要柔和。這樣的做法是不吃苦的。這是比蘇格拉底更高層次的做法。

老子

二,教育理論的比較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對人的成長很重要。他認為,培養人應該先培養他的美德,其次是讓他擁有廣博的知識。他的這個教育理論相當於中國儒家孔子的層次。

老子《道德經》認為,高智慧者實行“不言之教”。因為高智慧者已經看到世間的道理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所以沒有必要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可以讓別人順其自然地發展。

“不言之教”是教育方法中的最高理論。

蘇格拉底教育學生時,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用引導的方法,向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自己明白過來。這屬於中高層次的教育理論,與老子的“不言之教”理論還差壹個層次。

三,追求知識

蘇格拉底說,要有淹在水裏奮力求生的強烈欲望,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

老子《道德經》認為,“求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求學的階段知識是越來越增加的。但求知的過程是物極必反的,當知識達到相當高度後,就進入求“道”階段。在求“道”階段,求知的欲望會越來越少。到後來達到沒有求知的欲望,就進入了“無為”的境界。

“無為”的境界是因為已經把壹切道理都悟透了,所以才不繼續追求知識和道理。

蘇格拉底說的獲取淵博的知識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是處在老子說的“為學”階段。老子講的,“為道”階段求知欲望越來越少,後來會達到“無為”的境界,蘇格拉底並沒有想到。

蘇格拉底的求知理念,比老子相差很大壹個層次。

四,成功思想上的層次差距

蘇格拉底講: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這反應出蘇格拉底為了事業刻苦努力的思想。這相當於中國儒家孔子的思想層次。

人思想的發展也是物極必反的。初期時感覺做事不用什麽努力。中期時感覺應該努力地做事。到高級階段又會感覺應該輕松地做事,這樣做水平更高。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能簡單輕松地完成工作,才是真正會幹的。

老子則更進壹步,認為最高智慧者是沒有作為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高智慧者無為而無不為。他沒有作為,卻什麽都能做成。

老子“無為”的成功思想,比蘇格拉底積極努力的成功思想,高出壹個層次。

蘇格拉底雕像

五,治國理念的差距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認為應該由受過訓練、有知識的人管理國家。

老子認為高智慧者管理國家采用“無為”的方法。就是國家管理者沒有作為,把權力完全下放給下屬和人民,讓下屬和人民自主決定怎樣生活和發展。

“無為”治國是最高的國家治理理論。只有在將來人類社會達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自覺能力時,管理者才會不用作為。

蘇格拉底的專家治國理念,與老子的“無為”治國理念相比,相差很多。

六,思想全面性的差距

老子《道德經》對修身、養生、做事、用兵、治國等問題的闡述,已經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人生和社會的基本問題,是對人生和社會問題比較全面的闡述。

蘇格拉底在現有古籍中的理論,對養生和用兵方面很少論述,對人生和社會理論闡述的全面性,比老子相差很多。

七,人生結局的差距

蘇格拉底說,他是神派給雅典的壹只牛氓。他要緊緊盯住雅典,喚醒雅典,使雅典能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快速地前進。但他對雅典的諷刺和批評過於激烈,引起雅典人的極大反感。雅典法院的法官以蘇格拉底褒度神,惑亂青年思想為罪名,判處他飲毒酒自殺。由500名普通市民組成的陪審團,也表決同意了法官的判決。

老子的人生結局則是辭官回鄉,得以善終。

不同的人生結局是他們的不同做法和思想造成的。

道德經

雖然蘇格拉底是為了喚醒雅典的愚昧促進雅典進步,而批評雅典的傳統宗教和思想。但他的行為過激得達到被法院處死的程度,這與中國的老子得以善終相比,他的行為和思想水平還差了許多。

綜合以上七點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所具有的哲學思想水平,和對人生和社會各方面理論的深度和全面性,比老子相差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