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高三

文言文高三

1. 高三所有文言文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失傳了。

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壹定要說,那麽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麽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壹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麽人能抵禦他了。

"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麽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

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裏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問)道:"那麽,廢棄祭鐘的儀式嗎?"妳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壹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

我確實知道您是出於壹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麽至於吝惜壹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妳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

以小換大,他們怎麽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麽,牛和羊又有什麽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壹種什麽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麽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於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麽。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麽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壹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

'那麽,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麽呢?這樣看來,舉不起壹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壹天下,是不肯幹,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幹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 *** 壹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壹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壹類的事;大王不能統壹天下,屬於對長輩 *** 肢體壹類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壹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麽容易了。

《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壹家壹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稱壹稱,才能知道輕重;量壹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壹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裏才痛快麽?"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麽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麽,(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 (孟子)說:"那麽,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壹樣。

" 齊宣王說:"象(妳說的)這麽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麽後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幹,結果必然有災禍。

" (齊宣王)說。

2. 高中文言文大全

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1-5)規定背誦篇目總集

總目錄: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園春?長沙》2、《雨巷》3、《再別康橋》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第8段)6、《記念劉和珍君》(第2、4節)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詩經?氓》*2、《離騷》(節選)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壹))

4、《蘭亭集序》5、《赤壁賦》6、《遊褒禪山記》(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東南飛》(開頭到“千萬不復全”)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難》2、《秋興八首》(其壹)3、《詠懷古跡》(其三)4、《登高》

*5、《琵琶行》(並序)6、《寡人之於國也》7、《勸學》8、《過秦論》(第3、4、5段)

*9、《錦瑟》*10、《馬嵬》(其二)*11、《師說》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嬌?赤壁懷古》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6、《聲聲慢?尋尋覓覓》

7、《廉頗藺相如列傳》(後5段)

*8、《長亭送別?碧雲天》*9、《望海潮?東南形勝》*10、《雨霖鈴?寒蟬淒切》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5)

1、《歸去來兮辭》(並序)2、《滕王閣序》(第2、3段)3、《陳情表》

*4、《逍遙遊》(誦讀)

蘇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壹——必修五)全錄

必修壹

(壹)勸學(荀子)

(二)師說(韓愈)

(三)赤壁賦(蘇軾)

(四)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國論(蘇洵)

(六)阿房宮賦(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記(張溥)

(九)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十)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壹)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十二)鴻門宴(司馬遷)

(十三)秋水(莊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十六)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十七)滕王閣序並詩(王勃)

(十八)秋聲賦(歐陽修)

(十九)陳情表(李密)

(二十)項脊軒誌(歸有光)

(二十壹)報任安書(司馬遷)

(二十二)漁父《楚辭》

(二十三)逍遙遊(莊子)

(二十四)蘭亭集序(王羲之)

3. 高三文言文如何復習

在高三復習迎考中,許多學生不太喜歡或很少“朗讀”文言文,所以,絕大數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即對語意及用法所產生的直覺感知還是比較“淺”、比較“滯”的.在考場上,面對第壹次“見面”的生疏文言語段,不少學生反映“讀不懂”,於是只得雲裏霧裏地去理解文義,連猜帶蒙地去解答題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時間裏做到“朗讀”,在考場上輔之以“默讀”,在答題時就會容易“入題”,也容易“解題”,考生不妨壹試. 考前進行壹遍“朗讀” 在考前有限的幾天時間裏,如果能再進行壹次踏踏實實的“朗讀”,壹定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益.因為,“讀”,不易走神——聚精會神是最佳的復習效果;“讀”,不易忘記——刻骨銘心是把握知識的最好狀態;“讀”,易加深理解——準確理解是贏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讀”,易觸發靈感——心有靈犀是立意創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這幾天,把語文書和各類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讀”壹遍,讀到能夠“同步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讀文,“腦中”譯文,自己嘴上所誦讀的“聲”與自己心裏所理解的“義”,來壹個“同步翻譯”. 重視文言實詞語言環境 在朗讀過程中,要抓住壹個核心——實詞的理解. 每壹個實詞都有著它最基本的意義,這些意義大都在我們的理解和把握之內;但每壹個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又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意義.在解讀實詞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忘記“這個實詞”的“語言環境”——這是我們在“朗讀”時要時時提醒自己的關鍵之處.如果在解答試卷時,我們離開了“這個詞”的語言環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習慣用實詞的“基本意義”來認知試卷上的實詞,這樣就會造成對實詞理解的嚴重偏差. 在實詞的解答中,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誤是: 組詞法——習慣於用“組詞”的方法來思考和釋詞;填空法——把需要解釋的詞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壹個詞語;對應法——只是用壹個雙音節的詞語釋詞對應.這些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考場默讀提高閱讀質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讀的“熱身”過程,在考場上考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默讀”狀態.“默讀”能夠促進考生對文義的準確、正確理解. 在考場“默讀”中,考生應該具有這樣兩個“意識”: 知識點分布意識.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命題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題目量來涵蓋較多的文言文知識,這樣可以使得考查的範圍更大、知識更廣.命題者命題的策略也正是我們復習和考試的策略,即同壹個“知識點”在同壹份試卷中重復出現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體把握意識.文言文句子翻譯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人物、事件、觀點等.古人在表達時,由於所處年代的政治氛圍、道德規範、文化背景、民俗習慣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達文意的時候,染上了較明顯的時空色彩,這些都是我們“默讀”時需要註意的.。

4. 高三要學的文言文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壹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壹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蝦蟆(há ma)陵]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壹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壹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zhāo zhā)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壹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錦瑟 唐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長亭送別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急。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壹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壹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麽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壹鞭殘照裏。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5. 高三文言文怎麽學

興趣的培養可以有多方面的,如果妳的老師講課講的非常好,那對妳培養興趣是極為有利的,如果老師講課不夠精彩,自己也可以培養興趣。文言文最大的難度就是時代久遠,不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當妳真正讀懂了時,會覺得很有道理,很有收獲,畢竟是經歷時間考驗了的東西。

找準自己的興趣所在點,比如妳如果喜歡辯論,可以去看孟子的散文,喜歡自由自在可以去看莊子老子的散文,為人溫和中庸可以看論語,對歷史感興趣可以看史記,喜歡華麗的風格可以去看駢文或賦,喜歡詩詞可以讀讀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喜歡小說可以看看明清小說…………

個人覺得培養興趣可以從背詩詞和看小說入手,詩詞朗朗上口,篇幅短小,背出來會很有成就感並且可以廣泛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增加文采;而古文小說基本上跟白話文沒有太大的差別,很容易懂。

讀古文的書最好是買壹些比較權威的出版社的,比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現在很多出版物的質量良莠不齊,作為初學者要有壹個較高的起點,別買那些亂七八糟的出版社出版的書,錯誤太多了。

學古文是必需的,背誦可以培養妳的語感。課本裏要求背的壹定要背到,不要求背的要熟讀。理解重點實詞虛詞的意思,理解壹些基本的古漢語語法,比如什麽是使動什麽是意動的。最後當然還要理解全文的意思了~

每天記壹點背壹點,不間斷,高三時會有收獲的!

6. 高三語文如何復習文言文的虛詞

再瀟灑的教與學,面對考試都不能釋然,不過,即使單從考試的角度來看虛詞的這幾方面作用,也是很有效果的.多年來,文言虛詞的考察成了文言閱讀中壹道必考題,命題組堅持將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用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就是在無言地向我們宣告虛詞的意義.高考經歷了多年的成長之後,2002年高考增加了文言文試題的分量,在保留老題型客觀選擇題的同時,增加了文句翻譯,翻譯正能體現學生對文言文文句的“貫通”和文意的“豐富”的能力,文言虛詞的巨大作用,將在翻譯中壹顯身手.古人雲:“文有助詞,猶禮之有儐,月之有相也.禮無儐則不行,樂無相則不諧,文無助則不順.”說得可謂深入淺出.這裏說的“助詞”,其實就是我們講的文言虛詞.思想由文章來表達,文章由文段來組成,文段靠句子,句子靠詞語,這壹語言世界的宏觀與微觀的支撐關系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規律,所以反而推之,要想宏觀上正確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就必須研究最基礎壹層的微觀世界,那就是句子中詞語與詞語的關系.的確,在壹個句子中充當主角的,是實詞,但虛詞即便是配角,其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虛詞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歷來被認為有兩個主要的功能:壹為語法功能,二為語氣功能.其實從閱讀效果來看,這就是虛詞在“貫通”和“豐富”這兩方面對句子起到重要意義:所謂“貫通”,就是將實詞表達的含義有效地組合起來,真正實現表達的目的,達到所要表達的最佳效果;所謂“豐富”,就是將實詞不能表達的,或表達不完善的的內容補充完整,使句中實詞的意義更清晰更生動.隨便就可以舉兩個例子:“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除去虛詞“因”,此句成了“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文意就要發生根本的變化,主語錯了位,這和上下文的文意顯然無法貫通.再比如說2000年高考文言閱讀中的壹句“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除去兩個虛詞“僅”和“之”,原文便成“法是陛下法,臣守”,顯然就缺少了原文裏通過副詞“僅“傳達出的,“臣”對事態的態度,壹句話的內容就單調了許多.所以說,虛詞在文言句中功不可沒,抓住了虛詞才會讓妳真正全面透徹地理解古文,讀懂古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分析虛詞:壹.觀察虛詞對句子結構的作用,翻譯時調整好句子結構這主要針對結構助詞而言,舉壹個例子來看“以此鳥(A)之羽毛潔而音鳴好也,奚不深山(B)之適而茂林(C)之棲”這句包含哲理的議論,讀懂的關鍵是那三個“之”.“之”的虛詞意義很復雜,其中有壹類作用就是結構助詞,其在句中的結構作用主要有三種:壹種是定語的標誌;另壹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還有壹種賓語前置的標誌.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之”的這些功用,或者不能理解這幾種結構的意義,當然就不能將這句耐人尋味的文言讀懂.“A之”在這裏是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BC之”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所以這句話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這樣:“憑這只鳥羽毛漂亮並且聲音美好,為什麽不到深山去棲息在茂密的森林裏?”文言中結構助詞並不很多,”之,者”用得較多壹點,但能在句中形成相對結構的還有介詞,比如”以,於”等舉個例子: 《寡人之與國也》中有壹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 如果分析不出介詞“於”所帶賓語是壹句長句子,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孟子銳不可當的辯論藝術. 另外,文言中的固定結構,復音虛詞,兼詞等也需慎重考慮它們的結構意義.. 二.觀察虛詞對句子語氣的作用,翻譯時把握好句子語氣虛詞對句子語氣所起的作用,有兩種表現形式. 壹種為直接的語氣詞上,如,語氣助詞“乎”、“焉”、“也” “耳”等;語氣副詞“其”、“乃”、“何”等都可以用來表達各種不相同的語氣.舉個例子作簡單說明:“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重疊使用語氣助詞,加重了肯定語氣,形象地表現了梁惠王自以為是的驕傲心理.語氣副詞也能起到這樣的表達效果,如歐陽修《伶官傳記》中“與爾三矢,爾其無忘爾父之誌”壹句,“其”相當於“壹定”,就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真實地表現了晉王臨死托誌的懇切.但壹個詞常常可表達多種語氣,翻譯出正確的語氣,還需要揣摩語境.這就是下面所講到的組合效果. 另壹種是通過各類虛詞在句中的間接組合,而使句子產生了壹定的語氣情態,從而達到了更為生動的語氣表達效果.《資治通鑒 晉紀》中有這樣壹段故事: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副詞“既”“而”都是多意詞, 在這裏改如何翻譯才能更生動地表現人物? 仔細分析前後關照,將“既”解釋為“已經”,連詞“而”解釋為遞進關系“還要”,這句就組合為這樣的壹句表意完整的話:妳已經不種田了,還要遊戲般地偷人的稻.就把陶侃大怒,指責的態度生動地表現出來.三.觀察虛詞對句子連接的作用,翻譯句子要註意邏輯關系:在眾多的文言虛詞裏,有很多起關聯作用的連詞,比如“而”、“且”、“則”、“以”等,它們的加盟使的句子和文段多了幾分理趣,重點更突出.下面就拿蘇軾《赤壁賦》裏的壹段經典議論來說明連詞對文段意義:“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便者而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