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振罐的瀉法為

振罐的瀉法為

1、罐法補瀉源流

罐法,古稱“角法”,最早記載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方:以小角角之”。後世醫家對此療法的功效、適應證、臨床應用多有論述。隨著罐具制作方法不斷改進,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罐法已成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壹。

罐法的補瀉,古籍中論述不多。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此乃言瀉。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述:“罐得火氣合於內,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患者但覺有壹股暖氣從毛孔透入……”此乃言補。

2、罐法作用機理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療法具有機械刺激和溫熱效應等作用。治療時,罐內形成負壓,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甚至破裂。由於紅細胞破裂,出現自身溶血現象,使表皮紫黑,隨即產生壹種類組織胺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同時機械刺激可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其興奮和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加強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和控制力,使患者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白細胞吞噬作用增強,機體功能恢復,疾病逐漸痊愈。

3、罐法補瀉的操作方法

罐法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靈樞·經脈》篇中雲:“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乃其補瀉的基本原則。筆者根據臨床實踐,總結出火罐療法補瀉操作手法如下。

(1)罐大火猛快扣,病人自覺氣被吸出為瀉;罐小火弱緩扣,病人可感暖氣透入為補。

(2)多罐久留局部青紫為瀉;閃罐頻拔局部潮紅為補。

(3)刺絡拔罐為瀉;循經走罐為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