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夜郎谷的詩句 1.關於邊關的詩句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出塞二首·其壹》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二首·其壹》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關於瀘沽湖的詩句
我見過浩浩蕩蕩,壹望無際的洞庭湖;也見過煙波浩渺,水霧彌漫的太湖;還見過碧波蕩漾,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但是更令我心動的是那如夢似幻,神秘莫測的瀘沽湖。
今年暑假,我和媽媽有幸親臨了那充滿魔幻意味的瀘沽湖。她宛如壹顆藍色的珍珠,鑲嵌在四川省鹽源縣的萬山叢中。
站在高山上俯視這座高原湖泊,湖中六島,亭亭玉立,林木蔥郁。湖水碧波蕩漾,四季青澈,澡花都、點綴其間。湖的四周青山環繞,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流水潺潺,好壹個人間仙境。
畫家說,瀘沽湖不能畫出來,因為水太藍,畫出來像假的;作家說,瀘沽湖的水可以直接吸入筆中寫詩,但詩又無法描述他的意味;攝影家說,瀘沽湖無法用鏡頭展現,因為鏡頭展現的是門外的事,瀘沽湖的美只能感悟,不能言傳。的確,他是壹塊能引發人們無盡遐想的土地。靜,是瀘沽湖的主旋律。站在湖邊,只有山風壹陣又壹陣吹來,推著湖面的波紋向前再向前。
瀘沽湖的壹天,畫面不斷的變換。清晨,山巒晨霧,湖籠青煙,紅霞隱約。曙光下,波光閃閃,湖面寂靜,不時有船兒穿梭於湖面輕紗般的晨霧間,時隱時現。靜穆中,偶爾傳來悅耳的山歌聲。中午,微風輕拂,漣漪層層泛起,輕舟如葉飄。傍晚,晚風推著巨浪,滾動著雪白的浪花。夜裏,星辰掉入湖底,周圍壹片寂靜,飄渺如仙境。
瀘沽湖,因他那天然、奇妙、幽靜的風光,成為人間仙境,旅遊勝地。難怪,美國探險隊隊長洛克先生也發出由衷的贊嘆:真是壹個適合人間居住的地方。
讓我心動的瀘沽湖啊,我期待著與妳再次相逢!
3.關於寒秋的詩句有那些
單獨說寒秋的詩句可能沒有把,大多數作品都是寄情於景。通過對寒秋的描寫來抒發壹種秋天特有的情緒。
秋風詞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4.關於碣石山的詩句
下面是曹操《觀滄海-碣石篇》的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提問者說“點出詩人登臨碣石山的目的的詩句是”,很明顯是“以觀滄海”。不過看起來,曹操當初是東征烏丸而寫的這壹系列詩,還有特經典的“望梅止渴”也在這壹時期發生。其實想壹下,作為壹個政治家、軍事家兼詩人的人物,絕不僅僅是為了看看滄海。其實他真實的願望是剿除袁氏殘黨,平定東北,穩固漢朝北方這個大後方。英雄登碣石,看滄海也抒發自己的誌向。大概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吧。
5.關於華清宮的詩句
華清官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的驪山上,是唐代的行宮。這裏有溫泉,風景幽美,冬暖夏涼,李隆基和楊玉環常來遊樂。相傳楊玉環喜歡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四川、廣東壹帶飛馬運送到長安,為此跑死了許多人馬。《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這是第壹首。這首詩通過運送鮮荔枝這壹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壹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詩詠華清宮,卻以“長安回望”領起,由望中景色的展開,導引讀者漸入深境。首句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華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繡成堆”語意雙關,既點明驪山被兩旁的東繡嶺和西繡嶺所簇擁,佳木蔥蘢,花繁葉茂,又是描繪有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壹堆錦繡,暗隱開元繁華如花團錦簇。由此,詩人驀地升騰起壹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回顧歷史。第二句將鏡頭推進集中於“繡堆”的頂端,露出了那深宮重苑,從中可見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殿門森重,那“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第三句前四字“壹騎紅塵”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將讀者的視點移向了山路:黃土飛揚,壹騎如飛。人們不禁因這兩幅跳躍的景象再生懸念:禁門連開,快馬驛傳,難道有什麽軍國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轉折,使人雖然松了口氣,卻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氣氛憋得非要馬上知道結果,詩人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壹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了“安史之亂”的禍根:這繁華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地步!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壹笑,不惜烽火戲諸侯,而導致了西周的敗亡。詩人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裏送荔枝博取貴妃壹笑這樣壹件“小事”突現出來,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壹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壹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壹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