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原名《吳起兵法》,兩漢時為四十八篇,後在流傳中不斷散失。吳起至宋時已大部亡佚,所以南宋學者、禮部尚書王應麟說:"今本三卷六篇,圖國至勵士,所闕(缺)亡多矣"。當時已有木版印刷本,即是現在通行的《吳子》。
兩漢後《吳起兵法》雖不斷散失,但始終傳世未絕,被改稱為《吳子》。三國時魏太尉賈詡曾為之作註,唐時戶部侍郎陸希聲曾為之編次。北宋時禮部侍郎、武學負責人朱服及中國第壹個武學博士何去非為之校正。清代以前,所有學者,從未有人說不是吳起所著。明代學者胡應麟,雖然懷疑為"戰國人掇其議論成篇",但仍認為"非後世偽作"。自清代學者姚鼐等提出偽書之說後,章太炎、梁啟超、郭沫若等著名學者,相繼指為後人偽托。至今兩種說法也未得到統壹。我們認為:《吳子》全書內容和基本精神,與其他先秦古籍如《戰國策》、《尉繚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所記吳起事跡及思想符合,是吳起所著兵法的壹部分,在流傳過程中,曾經後人整理、編次,有所增刪和潤色,其中也有當代人記錄的他的言論,其內容可以代表吳起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