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甘肅省的起源

甘肅省的起源

甘肅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比省早,從春秋時期開始萌芽,至今已有2200多年。北宋初西夏統治河西時,有甘肅軍分區(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甘肅最早的名字。但甘肅省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是在元代正式成立的。行省的命名是西魏唐初贛州(今張掖市)和蘇州(今酒泉市)的第壹次字合成。gan的簡稱。因該省大部分在龍山西部,故又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西。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遊。在古代,這裏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資源,高山茂密的灌木,臺地疏松的黃土,草原上生活的灌木和各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裏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特別是農墾和古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壹,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1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在這裏生活繁衍,用簡單的石器與自然頑強抗爭。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鎮遠縣的江家灣、寺溝口、黑土梁、青陽縣的巨家園、環縣的樓房、劉家岔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物1000件,其中著名的齊家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湟水中下遊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還有新店文化、絲瓦文化、卡瑤文化,晚於齊家文化,發現了自己的青銅器,進入原始社會晚期或奴隸社會早期。在古代傳說中,炎帝(號。神農)和黃帝(號。熊的和沒有。四千年前的軒轅氏)也始於西北。近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我省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發掘了壹處距今78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共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壹座建築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宏大原始社會會堂建築,為國內首次發現。這個遺址可與Xi安的半坡村相媲美。這裏發現的三足壺、三足罐等稀世珍品,比仰韶文化的半坡型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甘肅省由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組成。

蘭州:五區三縣

城關區、七裏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榆中縣、臯蘭縣、永登縣。

嘉峪關市

金昌:壹區壹縣。

金川區和永昌縣。

白銀市:兩區三縣

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

天水市:兩區五縣

秦城區、北道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巫山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市:壹區三縣

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市:壹區五縣

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酒泉市:壹區兩市四縣

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安溪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平涼市:壹區六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

慶陽市:壹區七縣

西峰區、正寧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慶城縣、鎮遠縣、環縣。

定西市:壹區六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張喜安縣、威遠縣、岷縣和臨洮縣。

隴南市:壹區八縣

武都區、成縣、兩當縣、輝縣、西和縣、澧縣、康縣、文縣、宕昌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壹市七縣

臨夏市、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壹市七縣

合作市、舟曲縣、卓尼、臨潭縣、叠部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

甘肅省地理與地貌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黃河上遊,幅員遼闊。在北緯32° 11′~ 42° 57′和東經92° 13′~ 108° 46′之間。東臨陜西,南接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接內蒙古、寧夏,北鄰蒙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替分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狹長,東西長1655公裏,南北寬530公裏。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區域,各有特色:

隴南山區:這裏山高谷深,植被豐富,到處都是川流不息的溪流。這個地區壹般包括渭水以南、臨潭和叠部以東的山區,是秦嶺山脈的西延。山崗西高東低,青山相對,溪水湧動,峰巒陡立,宛如江南風光,山巒蜿蜒。南疆的“纖秀”和北方的“糙”,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甘肅中部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東部,東起陜甘邊,西至烏鞘嶺。這裏曾經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這裏有松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油煤,有名山大川。黃河從這裏流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像珍珠壹樣鑲嵌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賦予這片土地無盡的力量和光明,賦予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緣壹角,地勢高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地區。這裏草灘寬廣,水草豐美,馬莊牛肥,是甘肅省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壹。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北麓,北山南麓,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處。它是壹條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m之間,長度約1000km,寬度從幾公裏到百余公裏不等。這裏地勢平坦,機械化耕作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河西走廊南部,長1000多公裏,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沙漠、草原、森林、積雪垂直分布明顯,構成了壹幅豐富多彩的立體畫卷。

河西走廊以北:這壹帶長1,000公裏,海拔1,000-3600米。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這裏的土地靠近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沙大,巖石裸露,沙漠連片。這是壹個很難耕種的地方,而且人口稀少。可以欣賞“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壹個多山的省份。最重要的山脈是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是阿爾金山、馬鬃山、鶴立山、龍首山、西樵山、子午嶺,多為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大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部分河流也從這些山區形成自己的分流源頭。

甘肅省土地資源

土地:全省土地總面積45.44萬平方公裏(根據國務院勘界結果為42.58萬平方公裏),居全國第七位,相當於6.8億畝。其中,農用地381萬畝;建設用地0.1.4萬畝;2.87億畝未利用土地。人均占有土地26.31畝。人均占有耕地2.71畝,是全國的兩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6.93%,未利用土地28681.4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山石山、裸巖、低窪鹽堿地、沼澤等。未利用土地中,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資源豐富,達到11261500畝,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觀後備土地資源。根據2001坡耕地及其後備資源調查結果,1.5以上的坡耕地有2541.88萬畝,其中1.5-25的坡耕地有2059.73萬畝,占81%;坡度大於25°的耕地4821.5萬畝,占1.9%。

土地類型:根據土地的綜合特征和自然與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甘肅省土地可分為七種類型。(1)北亞熱帶,隴南山區南部濕潤;(2)隴南山區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暖溫帶;(3)甘肅中部黃土高原;(4)甘南高原;(5)祁連山、阿爾金山;(6)河西溫帶幹旱荒漠;(7)河西暖溫帶極端幹旱荒漠。

土壤:全省有40多種土壤類型。如黃褐土、灰褐土、黑埂土、石灰土、黃綿土、棕壤、高寒荒漠土、高寒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棕鈣土、黑鈣土、石灰性荒漠土、灰棕荒漠土、鹽山、灌溉土、風沙土、沼澤土、草甸土、潮土等。

甘肅省礦產資源。

甘肅是礦產資源豐富的省份之壹,礦業發展已成為甘肅重要的經濟支柱。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成分復雜,規模各異,前景可觀。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發現礦產156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總數的91%。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81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38種,水煤氣礦產2種。《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中列有636個礦床,59個大型礦床,133個中型礦床,444個小型礦床。根據國土資源部2002年底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公報》,甘肅省有10種礦產位居第壹,前五名有34種,前十名有61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67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