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寫書法常用的紙叫什麽名字?

寫書法常用的紙叫什麽名字?

常用來寫書法的紙叫“宣紙”,讀音為[xuān zhǐ]。

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具有質地軟韌、滑如玉、不腐朽、千變萬化的墨韻等特點。享有“千年生命紙”的美譽,被譽為“國寶”。宣紙潤墨性好,耐久性強,耐老化,很少被蟲蛀,壽命長,不易變色。

宣紙還具有堅韌、光滑、平整、潔白、密實、質地純正、摩擦不損等特點,具有獨特的滲透性和潤滑性。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脊梁飽滿,氣勢磅礴,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畫在紙上栩栩如生,發光發亮。

在正常保存條件下,宣紙與其他紙張相比,具有壽命長的特點。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文人喜歡用宣紙創作書畫、詩詞和散文。近代流傳於世界各地的中國優秀書畫作品,很多都是在宣紙上創作的。

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等機構也用宣紙復制珍貴的歷史檔案,以延長這些重要文件的壽命,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給我們留下了宣紙實物。

宣紙、硯、筆、墨相得益彰,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文房四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房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學習文化孕育或強化了中國文化,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

擴展數據: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其制作技術被譽為世界手工造紙技術的“活化石”。“宣紙制作技藝”於2009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雖然宣紙為世人所熟知,但由於沒有完全了解它的發展和內涵變化,很多人仍然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內涵的宣紙混為壹談。

1,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出產的高檔紙的總稱。

唐代的“宣紙”是宣州地區出產的高檔紙的總稱,根據產地稱之為“宣紙”。唐代宣州雖有“紙與筆”的貢品,但當時的這種優質紙張,由於原料不同,不能與後來的“宣紙”同日而語。“宣紙”這個名稱從唐代就有了,只是以壹個地名命名,壹般指宣城出產的紙。

從造紙技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唐代還沒有用檀香皮做的“宣紙”。但不可否認的是,宣州當時出了名紙,以地名命名的“宣紙”也就應運而生了。

2.宋元:“宣紙”是以檀香皮為主的紙。

宋末元末至明中葉時期,皖南山區社會相對穩定,文化繁榮。孝陵雖是偏遠山區,但盛產優質檀香皮,水質、溫度、濕度都有利於造紙。天時地利的機遇,加上人和的勤奮,促進了造紙業的快速發展。

這壹時期,以檀香皮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宣紙”主要用於書畫裝裱用紙,不適用於書畫。這時,根據社會的需要,曹氏族人已經開始嘗試各種復合材料來造紙,包括稻草。

3.明清:“宣紙”是用檀香樹皮和沙田稻草制成的高級書畫紙。

明朝中期以後,宣紙的原料不是單壹的黃檀原料,而是混合了沙田稭稈。由於青檀樹皮纖維長,所以青檀樹皮做的紙比較硬,不夠柔韌。在這種紙上進行書畫時,墨水潤濕性稍差,無法充分展現寫意性。

而稻草的纖維較短,所以用草漿配漿來增加紙張的柔軟度和書畫的潤墨效果,既是順應寫意逐漸成為時代潮流的結果,也在客觀上緩解了紙漿原料的壓力。

但在明代宣德之前,宣紙技術在137年間(1289-1426)還沒有完全成熟,壹直到“陳清體”和“宣紙”——明代宣德(1426-1435)才由皇室監管。

“陳清風格”和“宣紙”是以加工者命名的,他們不僅加工生宣紙,還加工其他生紙,但都是以這種風格命名的。在當時的同類型宣紙中,“陳清體”因其高超的技藝而名列前茅,而其他宣紙只能與其他人相提並論。

正因為如此,它被皇族視為貢品,再由皇族監管,成為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宣德紙”。“宣德紙”以尊者為榮,就像明代的“宣德窯”、“宣德爐”壹樣,受到人們的推崇。我們現在俗稱的“宣德紙”,其實是當時以“宣德紙”為基紙的加工紙的總稱,其中又以“陳清式”為先。

3.正宗“宣紙”:采用傳統制作工藝制作的高級美術紙。

從元明時期開始,“宣紙”就開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稭稈為主要原料,壹直延續至今。起源也從孝陵傳到了涇縣及其周邊地區。國內少數地方也曾在產地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生產過仿宣紙,但生產“宣紙”的條件都無法達到,產品質量也難以與正宗“宣紙”相比。

我們今天所謂的正宗“宣紙”,是采用當地特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的工藝流程和獨特的配方,在嚴格的技術監控下,制成的壹種具有潤墨、耐用、耐腐蝕等獨特性能,主要用於書畫、裝裱、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紙。

百度百科-中國宣紙

百度百科-宣紙(文房四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