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公元前2071年,堯七十五年,在黃河流域治水,大約19歲。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壹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壹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擴展資料:
禹治理洪水,曾經三次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縣西南),可是那地方總是刮大風,打大雷,石頭嘯叫,使治水的工程簡直沒法施展。
禹知道是妖物作怪,便召集天下群神,叫他們想辦法除妖。桐柏山和附近各山的山神恐怕禍事連累到自己頭上,都跑來跪著向禹磕頭,請禹饒命。
禹疑心他們包庇妖物,便把他們當中幾個特別狡猾的如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犁婁氏等拘囚起來,加以審問。果然問出實情,原來在淮水和渦水之間,的確躲藏著壹個叫無支郝的水怪,禹就馬上派人去把這妖怪擒拿了來。
大禹治水,由高山到平川,由秦嶺到冀州,由太行山到嵩山,到處開河治水,留下許多足跡。上黨大地上潞城、平順之間有壹座山就叫“禹王山”,相傳是禹開通河道時,把擋住水流的壹座山搬在這裏。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就把這座山稱為“禹王山”。
人民網-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