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家丈夫團圓聚,孟姜女丈夫造長城。
這首在江南地區流傳的《唱春調》,說的是孟姜女萬裏尋夫哭崩長城的故事。這壹故事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它與《牛郎織女》、《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並列為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相傳孟姜女為秦始皇時人,因丈夫範喜良被迫修築長城,便萬裏送寒衣,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裂,而丈夫屍骨被發現,後投海而死。反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孟姜女故事最早見之於唐代的《同賢記》。《同賢記》說,燕人杞良“避始皇築長城之役,逃入孟超後園;孟超女仲姿(孟姜女)浴於池中,仰見之,請為其妻……夫妻禮畢,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殺之,築城內。仲姿既知,往向城哭。死人白骨交橫,不能辨認,乃刺指血滴白骨,瀝至良骸,血徑流入,便收歸葬之”。
壹般認為,孟姜女故事可能是由《左傳》所載春秋時“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會而成,後來經過說唱、故事、戲劇、歌曲等多種文藝形式而廣為流傳於民間。
孟姜女故事由原來的春秋時的杞梁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以前,急遽轉變為孟仲姿哭倒埋夫屍的萬裏長城的傳說,以至發展到後來的孟姜女面對面與秦始皇作鬥爭,投水而死的情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地主統治階級的暴虐,以及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殘酷的奴役勞動的不滿與反抗。這正是故事流傳久長,廣泛深入人心的壹個重要原因。
由於孟姜女故事流傳久遠,它的內容情節,真是眾說紛紜,變化之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孟姜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諸說;杞梁的名字,有杞良、範良、犯良、範杞梁、萬杞良、範喜良、萬喜良、範希郎、範士郎諸說;盂姜女的生地,有長清、安肅、同官、泗州、武州、乍浦、華亭、江寧諸說;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關、山海關、綏中、東海、鴨綠江諸說;她的死法,有哭死、力竭而死、城墻壓死、投水、跳海、觸石、騰雲、投火化煙,以及壽至99諸說;她哭倒城的長度,有5丈、二三裏、3000余丈、800裏、萬裏、10萬裏諸說;她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長城、穆陵關、潼關、山海關、韓城、綏中、長安諸說;她尋夫的路線,有渡澮河而北行、出秦嶺而西北行、經泗州至長城、經鎮江到山海關、經杞城關到潼關諸說。實在莫衷壹是。
撇開這些枝節問題不談,在涉及到孟姜女故事的來源和原型這個主要問題上,學術界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在我國學術界,對孟姜女故事最有研究的,當首推顧頡剛先生,他不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而且對民間文學,特別是孟姜女故事,有著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人說,顧先生是“孟姜女學”的創始人。這是符合實際的。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壹文的發表,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仍不失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論著。
顧先生以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之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傳說:春秋時齊侯(莊公)攻打莒國,杞梁為先鋒,被打死了。齊侯歸還時。在城郊遇到杞粱之妻,向她吊唁,她不以為然,說道:“若杞梁有罪,也不必吊;倘若無罪,他還有家咧。我不應在郊外受吊。”齊侯於是便到他家吊唁了。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顧先生的論據是:孟姜女夫名與《左傳》中男主人公名字相合;女主人公向城哭夫,最早也見之於《左傳》。
不少學者同意顧先生的論點。
也有些研究者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杞梁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
日本學者飯倉照平在《關於孟姜女》壹文中指出:“杞梁妻的傳說與孟姜女故事不同,後者是在六朝與唐之間才最終形成的。六朝在道佛教影響下產生的誌怪小說對孟姜女的故事有很大的影響。”(載1958年第八期日本《文學》雜誌)
蘇聯學者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裏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壹書中指出:“顧頡剛先生關於孟姜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壹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的傳說事實上是民間產生的,後來才筆之於書,而由於各種具體的歷史條件,它的情節才發生了變化。可以認為,孟姜女傳說與武士杞梁之妻的傳說無關。”
中國學者路工也認為,杞梁妻和孟姜女這兩個傳說在內容上根本不同,其主人公也有許多差異。
不過,民間文學專家鐘敬文先生卻認為:“有些孟姜女故事研究者,頗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的杞梁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關於這點,我倒是同意顧先生的結論的。理由,說起來話長,只好待將來有機會時再論述。兩個月前(即1981年10月),見到來我國訪問的蘇聯漢學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訴他關於顧先生論斷的我的看法。他說他寫作那篇孟姜女論文時,年紀很輕(現在也不過49歲),意思是對問題考慮可能不夠周全。看來,他並不堅持他早年的意見。”
孟姜女故事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它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珍品,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值得我們從多方面對它作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