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按 經、史、子、集 分類編列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壹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註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註》、《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壹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四庫全書》的編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個兒子永瑢負責,任命皇室郡主於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3600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3800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征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據統計,光是征收得的圖書就達13501種。這些書篩選後按“著錄書”及“存目書”分別收入,其中“存目書”不錄全書,只摘部分內容,而“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謄寫完成後,還要與原本反復校勘。最後收錄的圖書有3461種。 《四庫全書》為了美觀與便於識別,采用分色裝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或淺藍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顏色的確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采用代表中央的黃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抄7部,分別貯於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壹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壹些書有詆毀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檢《四庫全書》,並最終刪除《諸史同異錄》等11部。但這11部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但是依然存在宮中,沒有銷毀,這11部書中的9部還流傳到今天。 嘉慶八年(1803年)由紀昀主持進行了《四庫全書》最後壹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進壹步完善《四庫全書》。 刪改古籍 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所謂有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嶽飛的《滿江紅》名句“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誌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雕零”等等。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壹,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壹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壹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後從沈陽故宮轉運至蘭州,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經中央有關部門協調,遼寧省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藏於山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未定。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