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玉珊的人物生平

黃玉珊的人物生平

黃玉珊,1917年10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父親黃奎,字峻崖,早年公費留學日本,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投入辛亥革命運動,曾在貴州省陸軍學校任教,母親倪端畢業於師範學校,曾任小學教師。他們有四子三女,玉珊為長子。

黃玉珊的幼年教育,父母極端重視。3歲時專聘塾師啟蒙,後又有武術教席傳授拳術,並備《芥子園畫譜》等臨摹學畫。黃玉珊自幼聰慧過人,9歲已熟讀《龍文鞭形》、《論語》、《孟子》、《詩經》等古籍,打下詠詩、習武、繪畫、棋弈等方面的基本功底。

黃玉珊於1927年由表兄陸宗藩指導短期補習數理課程後,進入南京鐘英中學插班初三。當時他只有10歲,而班上同學都在14歲以上。黃玉珊第壹次進學校,但學習成績很快名列前茅,他做數學課作業正確、簡捷、迅速、常省略好幾道計算步驟,表露出超群的聰明才智。1931年夏考取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時年尚不足14周歲,實屬罕見,壹時滬、寧報紙譽為“神童”,傳為美談。還有壹段趣事,入學考試時監考人以為此小孩決非考生,不許進考場,經檢驗準考證後,才道歉請進。黃玉珊幼年進入高等學府,成績又居全級之冠,為全國莘莘學子特異人物。

1935年大學畢業,入中央大學機械特別研究班,研習航空工程。壹年半的學習,成績優異,但因病未能參加畢業考試,病愈補考,學校規定補考成績以60分為上限,故失去壹次保送美國公費留學的機會。1936年底從研究班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初即以優異成績考取第五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生。1937年夏,黃玉珊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深造,專攻飛機結構力學。1938年作為學生會員參加英國皇家航空學會。1939年夏,在R·考克斯(Cox)教授指導下獲得碩士學位。當年9月轉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師從舉世聞名的科學家S.鐵摩辛柯(Timoshenko)教授,以力學為主科、航空為副科,僅經壹年時間,便獲得博士學位,是鐵摩辛柯教授最得意的門生。黃玉珊畢業時,正值日本侵略軍猖狂侵華,他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下“炎黃子孫,學有所成,應報效祖國”的宏願,毅然離美回國。從美國啟程前夕,黃玉珊已接受中央大學的教授聘約,時年23歲,在我國學術界有“娃娃教授”的美稱。

抗戰時期,中央大學遷到重慶嘉陵江畔的沙坪壩,借居重慶大學的松林坡。黃玉珊身居竹廬陋室,就餐於公***食堂,還要經常躲避空襲,生活異常艱難,但他卻處之泰然,心懷全國。壹次他站在校內被日寇飛機轟炸過七次的瓦礫堆上,苦澀而詼諧地向老同學陳百屏提出上聯求對:“問老兄需幾張膏藥貼祖國百孔千瘡?”,愛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當時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羅榮安教授十分器重黃玉珊,認為“青出於藍”,把自己講授多年的“飛機結構”課程讓給他教。黃玉珊又相繼開出“飛機設計”、“飛機強度”、“彈性穩定”、“工程數學”和“氣球”等課程。他講課內容新穎充實,見解精辟,闡釋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愛戴。他從1941年便開始指導研究生,如今享譽國際的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生物力學創始人馮元楨教授,便是他的第壹位碩士研究生。1942年,他開始兼任中國航空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抗戰期間,在中國工程師學會三次年會上,他均宣讀了學術論文,並多次獲得優秀學術論文獎。他每年都有多篇論文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抗戰勝利後,中央大學遷返南京,1947年9月他開始代理航空工程系主任職務,同年被選為中國航空工程學會南京分會副會長。此外,還兼任浙江大學航空工程系教授。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國面臨著創建航空工業與開展科研的艱巨任務,黃玉珊意氣風發,深感有了用武之地,忘我地投入工作。他提出:“飛機仿制中要考慮自行設計,設計中要重視基礎科研,科研中要掌握國外先進技術”,從我國航空工業成敗的歷史經驗教訓回顧,更可見他的深謀遠慮。他1956年參加中國***產黨,1952—1976年間,隨著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搬遷,先後相繼擔任了華東航空學院、西安航空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主任。在他領導下,飛機系由(華東航空學院)壹個專業迅速發展為(西北工業大學)六個專業和兩個科學研究所(室),師資、教材、實驗室建設都取得出色成績,並形成了“學術氣氛活躍、教學要求嚴格、同誌相處寬松謙和”的系風。黃玉珊是我國最早壹批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在我國航空航天界的結構強度領域,壹批批廠、所的中、青年業務骨幹也是在他指導下得到迅速提高的。

黃玉珊壹貫重視開創性的新興學科的科研工作,並強調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從50年代起,他先後開展了結構分析的矩陣方法、飛機結構疲勞、高溫結構強度和氣動彈性力學等科研工作。1956年我國開始研制殲教—1噴氣式飛機,就得到了黃玉珊的指導。1961年我國第壹個飛機設計所在沈陽成立,黃玉珊應聘兼任技術顧問。他結合當時正在設計的超音速殲擊機,指導該所開展了小展弦比翼面強度、柱殼與錐殼穩定性和結構熱強度的分析研究。1962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第壹代運載火箭重入大氣層時發生搖擺,黃玉珊應邀參與故障診斷與質疑。以後不久,經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推薦,黃玉珊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顧問;同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力學專業組成員,並參加了我國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技術科學”與“力學”規劃的編制。1963年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聘請黃玉珊兼任該院技術委員會委員和結構強度組組長。1964年經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任命,黃玉珊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結構強度與飛行環境研究所所長,直接領導運載火箭飛行環境與結構強度的科研工作。70年代初期起,根據國外航空技術的發展和國內實際需要,他又專致於疲勞、斷裂的科研,是我國舊飛機疲勞定壽和新飛機損傷容限設計的主要創始人。他指導了殲5主梁、轟6梁框、殲6機翼和殲8機翼的損傷容限評定和定壽延壽科研,並主持專家組審定了殲8、轟6、運7、運8、運10等新型號飛機的結構設計方案。

黃玉珊曾任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航空學會第壹、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他是《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設計、結構、試驗”學科主編。他自己或與人合作的專著、譯著和教材***有10余部,論文70余篇。

黃玉珊畢生從事航空、航天與力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學術領導工作,他的學術貢獻是多方面的。

1987年6月9日,逝世於陜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