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容齋隨筆·諸家經學興廢》譯文與賞析

《容齋隨筆·諸家經學興廢》譯文與賞析

諸家經學興廢

諸家經學興廢

原文

稚子[1]問漢儒所傳授諸經,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請書其本末為《四筆》壹則。乃為采摭[2]班史及陸德明《經典釋文》並他書,刪取綱要,詳載於此。《周易》[3]傳自商瞿始,至漢初,田何以之顓門[4]。其後為施仇、孟喜、梁丘賀之學,又有京房、費直、高相三家。至後漢,高氏已微,晉永嘉之亂[5],梁丘之《易》亡。孟、京、費氏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弼所註行於世。江左中興,欲置鄭《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猶為世所重。韓康伯等十人並註《系辭》,今唯韓傳。《尚書》自漢文帝時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後為大小夏侯之學[6]。古文者,武帝時出於孔壁,凡五十九篇,詔孔安國作傳,遭巫蠱事,不獲以聞,遂不列於學官,其本殆絕,是以馬、鄭、杜預之徒皆謂之《逸書》。王肅嘗為註解,至晉元帝時,《孔傳》始出,而亡《舜典》壹篇,乃取肅所註《堯典》,分以續之,學徒遂盛。及唐以來,馬、鄭、王註遂廢,今以孔氏為正雲。《詩》[7]自子夏之後,至漢興,分而為四,魯申公曰《魯詩》,齊轅固生曰《齊詩》,燕韓嬰曰《韓詩》,皆列博士。《毛詩》者出於河間人大毛公,為之故訓,以授小毛公,為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不列於學,鄭眾、賈逵、馬融皆作《詩》註,及鄭康成作箋,三家遂廢。《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漢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也。《古禮經》五十六篇,後蒼傳十七篇,曰《後氏曲臺記》,所余三十九篇名為《逸禮》。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又刪為四十九篇,謂之《小戴禮》。馬融、盧植考諸家異同,附戴聖篇章,去其煩重及所缺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也。王莽時,劉歆[8]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9],在《三禮》中最為晚出。左氏為《春秋傳》,又有公羊、谷梁、鄒氏、夾氏。鄒氏無師,夾氏無書。《公羊》興於景帝時,《谷梁》盛於宣帝時,而《左氏》終西漢不顯。迨章帝乃令賈逵作訓沽,自是《左氏》大興,二傳漸微矣。《古文孝經》二十二章,世不復行,只用鄭註十八章本。《論語》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凡二十二篇;《古論語》者,出自孔壁,凡二十壹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諸家之說為《集解》,今盛行於世。

註釋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錄。[3]《周易》:我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4]顓(zhuān)門:謂獨立門戶,自成壹家。顓,通“專”。[5]永嘉之亂: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6]大小夏侯之學:夏侯勝開創的“大夏侯學”和夏侯建開創的“小夏侯學”。[7]《詩》: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8]劉歆,字子駿,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歷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9]《周禮》是儒家經典,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10]章句:剖章析句。經學家解說經義的壹種方式。亦泛指書籍註釋。

譯文

我的幼子問我,漢代儒家所傳授的各種經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來,有的已經散失。請我將諸經的源流本末寫成壹文收於《四筆》之中。於是我采集摘錄班固的《漢書》、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以及其他的史書的記載,刪刪減減提取綱要,詳盡的記載在這裏。《周易》從春秋商瞿時期開始流傳,壹直到西漢初期,田何將其發展為壹門專門的學問,其後分為施仇、孟喜、梁丘賀之學,繼而又有京房、費直、高相三家之說。到了東漢,高氏之說已經衰敗。西晉永嘉之亂時,梁丘賀所撰寫的《周易》已經失傳。孟喜、京房、費直的學說也沒能相傳下去,只有鄭玄、王弼所作的註釋本流傳於世。東晉中興,將要設置鄭玄註《易》學博士,結果沒有成立,而王弼所註釋的《易》學更為世人所重視。韓康伯等十人都曾經為《系辭》作過註釋,但現在只有韓康伯的註釋的《系辭》流傳了下來。今文《尚書》壹書最早由西漢文帝時的伏生傳授,壹***有二十九篇,之後又有夏氏開創的“大夏侯學”和“小夏侯學”之學。古文《尚書》是漢武帝時期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詔令孔安國作註釋,因為之後發生了巫蠱之禍,孔安國為《尚書》所作的註釋也從來沒有見到過,於是也就沒能將古文《尚書》列於官學,這本古書幾乎絕世了,因此馬融、鄭玄、杜預等人都稱古文《尚書》為《逸書》。王肅也曾為該書作過註解。到東晉元帝時,古文尚書的《孔傳》本開始出現,但失傳了《舜典》壹篇,於是摘錄王肅所註的《堯典》加以補續,於是學習《孔傳》的人逐漸變多了。等到唐朝的時候,馬融、鄭玄、王肅為古書《尚書》作的註傳就不再使用了,現在以孔氏本為正本傳習。《詩經》自子夏之後,壹直到漢朝時期,出現了四家傳習者。魯國申公所傳稱為《魯詩》,齊國轅固生所傳的稱《齊詩》,燕國韓嬰所傳的稱《韓詩》,這些人都是西漢時設立的博士,他們專門對其進行研究、講授。《毛詩》則出於河間人大毛公,因為他專門為此書作註釋,所以這樣稱呼他。他又把所傳的《毛詩》傳授給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間獻王的博士,由於不在漢朝,所以沒有被列入官學。鄭眾、賈逵、馬融都為《詩經》作了註解,但是等到鄭玄的箋註出現後,他們三家的註釋就廢而不用。《齊詩》不久就失傳了,《魯詩》沒有在江東壹帶流傳,《韓詩》雖然保存下來,卻無傳授之人。只有鄭玄箋註的《毛詩》被國學單獨采用,壹直沿用到現在。漢代高堂生所傳《士禮》十七篇,就是現在的《儀禮》。《古禮經》***有五十六篇,後蒼傳下十七篇,稱為《後氏曲臺記》,其余的三十九篇稱為《逸禮》。戴德曾將《古禮》的二百零四篇刪減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禮》,戴聖又將其刪減為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馬融、盧植辨析諸家的異同,主要是以戴聖《小戴禮》中的篇章為主,刪去此書繁瑣、重復部分並且補足缺略的部分,之後此書就流傳於世,這就是現在的《禮記》。西漢王莽執政時期,劉歆開始創立《周官經》學,也稱為《周禮》,在《三禮》中此書是最晚出現的。左氏作《春秋傳》,除此還有公羊、谷梁、鄒氏、夾氏四家。鄒氏沒有後人傳授,夾氏之書不傳於世。《公羊》學起興於漢景帝時期,《谷梁》學在漢宣帝時期流傳興盛,但《左氏》學壹直到西漢末年也不為世所重。等到東漢章帝時期,才詔令賈逵為《左氏春秋》作註解,自此以後,《左氏春秋》流傳興盛起來,而《公羊》、《谷梁》學逐漸衰微。《古文孝經》***二十二章,已經不流傳於世,現在用的是鄭註釋的十八章本。《論語》有三家:有《魯論語》,這是由魯國人傳授,就是現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齊論語》二十二篇,這是齊國人所傳授的;還有從孔子住宅墻壁中發現的《古論語》,***二十壹篇。這三家傳本都有章句解釋。曹魏時期何晏匯集諸家之說撰為《集解》,今天盛行於世。

評析

本文是作者為教育幼子而編寫的儒學典籍發展流變的歷史,對學習國學的入門者有壹定的幫助。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我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1773部,兩萬多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西漢時將《詩》《書》《禮》《易》《春秋》定為五經,唐代將《禮》拆為《儀禮》《周禮》與《禮記》,《春秋》拆做《左傳》《公羊傳》與《谷梁傳》,到北宋時陸續添加《爾雅》《論語》《孝經》和《孟子》,合做十三經。儒家經典最為著名的編訂方式是朱熹所定,將五經加上《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就是“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