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經的壹件國寶,比傳國玉璽還要珍貴,至今卻下落不明

曾經的壹件國寶,比傳國玉璽還要珍貴,至今卻下落不明

導讀:在中國古代,因為戰亂等原因,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遺失於歷史長河之中,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嘆息。如傳國玉璽,它是取材於和氏璧,秦相李斯親手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自從秦始皇開始,壹直是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明朝時期,曾有壹件國寶,也許它沒有傳國玉璽知名,但其歷史文化價值絕對在傳國玉璽之上。令人惋惜的是,由於各種原因,該國寶卻消失不見了,至今下落不明。若有朝壹日能夠重現人間,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將是壹個幸事,該國寶就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最著名的壹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稱帝的第二年,為了整理及保存之前各朝代的歷史文化,命人編纂了該曠世奇書。起初,該書的名字為《文獻大成》,全書***22937卷,約有3.7億文字。

負責編纂這部曠世大典的解縉和姚廣孝,都是明成祖的寵臣,也是滿腹經綸的牛人。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壹,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世之罕見之神童。

姚廣孝,法名道衍,朱棣登基稱帝的主要功,臣精通儒、佛、道、兵諸家之學,素有“黑衣宰相”之稱。本來修纂大典壹事,由大才子解縉全權負責,但明成祖覺得此書太過遵循儒家正統,不能客觀地將其他先進思想和文化收錄其中,就讓心腹姚廣孝加入。前後歷時六年,超過2萬名大臣、學者參與其中,終於在1408年完成編纂工作。

據史料記載,《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各種名貴資料,其規模和價值遠超之前各朝代的所有古籍名著,絕對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我們所熟知的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比《永樂大典》晚了三百多年,其他西方同時代的書籍更是被甩幾十條街。

《永樂大典》中,匯集了七八千種古今圖書,而清朝大才子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僅不過三千種,不及《永樂大典》的壹半。有人曾這樣評價:“《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壹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為了防止《永樂大典》被遺失,除了正本之外,嘉靖皇帝又命人重錄了壹部,也就是所謂的副本。起初,正副本都藏於大明皇宮之中,受到嚴格的保護。但是,在六百多年後的今天,這部曠世大典僅存不到800卷,與當初的22937卷相比,簡直連零頭都不到。很多人都有疑問,它是因為什麽原因,在何時被毀的呢?

關於《永樂大典》的副本,在清朝雍正年間還被完整保存於翰林院。但到了乾隆年間,準備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卻發現缺失了2400多卷。光緒元年,《永樂大典》已經遺失了大半,僅剩余不到五千冊。二十年後,再次盤點的時候,僅存八百余冊。放在清朝翰林院都能遺失,這說明了什麽?

而關於《永樂大典》的正本,自從明末清初就幾乎沒有了任何記載,其結局變得撲朔迷離。悲觀者認為,正本早已毀於戰火之中,以後再也見不到了;樂觀者認為,它應該被明成祖朱棣帶入了陵墓中,當挖掘陵墓的那壹刻,它就會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現如今,僅存的幾百冊《永樂大典》殘本,並未全部在國內,它被收藏於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英國及美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