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名之邦”的標誌,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宏偉的建築之壹。1961 3月,國務院公布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建築群距下關14km,位於大理以北1.5km的蒼山樂盈峰腳下,背靠蒼山,面向洱海。三塔由壹座大塔、兩座小塔組成,巍然屹立,遠遠望去十分突出。是蒼洱的景點之壹。
三塔崇聖寺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大寶塔“千尋寶塔”是最早建造的,高度為69.13米。是壹座方磚塔,檐密,樓***13。後來又建了南塔和北塔,都是43米高。是壹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三塔渾然壹體,氣勢磅礴,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三塔的修建,除了佛教宣揚可以成佛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理曾經是“洪水多發之國”。古籍《晉編》中記載:“天下傳說龍拜塔畏彭。大理以前是龍澤,所以是鎮。”
相傳古代三塔壹層土修壹塔。城樓修好後,壹層壹層地把土挖出來,使城樓顯現出來,於是就有了“堆砌土木城樓”“現在把城樓挖出來”的說法。當這座塔建成時,這座橋像小山壹樣高,長達10裏。修塔時運能不足,用山羊運磚。現在大理的銀橋村,古稱“塔橋村”。根據古代記載,這三座塔是。用了七百七十萬工匠和四萬金子,用了八年時間建造這壹切。
三塔建成後,又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崇聖寺。經過幾代的擴張,在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頂峰。據《南詔野史》記載,崇聖寺“基七裏,周面積三百余畝,由房屋八百九十間,佛壹萬壹千四百尊,銅斛四萬五千五百五十尊組成”;具有“三亭七樓九廳百宅”的規模。
南詔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齊國(今緬甸)王永強、太子蜀南多在南詔王伊牟潯的陪同下,前往崇聖寺三塔朝拜、燒香,崇聖寺三塔因此成為東南亞、南亞地區所崇尚的“佛教之都”。大歷時期,大歷首任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善佛,年年建廟,鑄佛數千”。公元1056年,羅興(今泰國)國王耶多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賜玉佛壹尊。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很受歡迎。大理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在崇聖寺出家。分別是:第二代王段贏駟、第八代王段蘇龍、第九代王段蘇真、第十壹代王段四聯、第十三代王段守會、第十四代王段、第十五代王段(也是《八龍》中段譽的父親)和第十六代王(也)。其中,第二代王段即位不到壹年就在崇聖寺出家。當然,這些國王也熱愛佛教,但主要是爭奪皇位失敗後的壹種出路,所以史書中有“退位為僧”和“避世為僧”的記載,明代抄寫的佛教經典《大癡心禮卷》記載了國王即位儀式的復雜場面。那麽多國王出家,這是世界佛教史上獨壹無二的奇特現象。因此吸引了大陸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為東南亞、南亞地區推崇的“皇家國寺”。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雲南遊記》中寫道:“寺建在蒼山十峰之下,唐開元年間定名為崇聖寺。前三座塔直立著...塔身四周蒼松參天,西面由山門進入,鐘樓與三塔相對,極為雄偉。大樓裏有壹個鐘。它特別大,直徑十幾英尺,厚度壹英尺。是蒙(南詔)統治時期鑄造的,名聲可達八十裏。然後是大廳,後面是紀念碑...然後是《雨銅觀音》,壹尊三英尺多高的青銅雕像...從後來的層面看,是凈土寺等。”明代崇聖寺以五重兵器聞名於世:三塔、南詔大鐘罩、玉通觀音像、元代和尚圓手書“佛都”匾額、明代三生金像。香火更盛,在南亞東南亞都有耳聞。(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