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壹,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麽寫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離騷》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騷》教學反思 篇1還是先來回憶壹下我的備課經歷。抽簽抽中《離騷》壹課,我馬上叫了起來:“怎麽會是古代詩歌呢?能讓我換嗎?”我喜歡唐詩宋詞,對於《詩經》、《離騷》這壹類年代早些的詩歌卻有點“敬而遠之”,“只可遠觀”難以“心領神會”,算得上是“離騷離騷奈如何”。
坐在家中,連看了三遍課文,屈原和我們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真是差得太遠了!如果沒有註釋,我是不能看懂,也會和學生壹樣亂讀壹氣。那麽,我要立足於課文字詞句的講解嗎?
去網上查看資料。教案真不少,課件有幸也找到三個,至於其他的課文資料洋洋灑灑,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認認真真的看了近壹個小時。零零總總匯集了壹些資料,有了壹些突發的靈感,最終備成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印象中,教學古代詩歌,壹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我也“隨波逐流”,在導入部分集中介紹屈原、《離騷》、《楚辭》。稍微變了點花樣,通過三副挽聯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壯、悲嘆”,為後面的課堂基調做了鋪墊。結合朗讀來介紹“楚詞”,而不是在課前單獨介紹,依托文本來理解楚詞的形式特點。
《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註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麽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其他。課文的註釋十分豐富,學生借助註釋,對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困難。所以,我不從古文知識點的角度講解,以理解課文為主,穿插字詞講解,在對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內涵。
為理解屈原形象,設計了逐層遞進的三個環節。壹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麽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此問題簡單,對全詩進行梳理,學生容易概括,對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風格的三副圖片,引導學生進壹步感悟屈原的個性特點。最後,拋出頗有爭議的問題“如何看待屈原的沈江之舉”,在論辯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識,對真理的執著,對正義、理想的堅守。順理成章點出,這是壹首悲壯的“殉道者之歌”。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壹次心靈的凈化。
未在課堂上實踐之前,我的設想是近似於“空中樓閣”。根據以往的經驗,有時,看似不錯的教學設計,在與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卻會“頻頻觸礁”,完全不是預想的結局。
實戰之後,發現以下問題:
1、時間緊張,學生對文本不夠熟悉。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生情感***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
2、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力不從心。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壹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
3、對於學生膚淺的理解,竟有語塞之感,當下之反應是提醒他將其往原定的解釋上靠攏。似乎,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預定的環節。其實,也就可以順著學生思路,改變教學思路。
4、畫面的過多呈現反而使文本成了點綴,本末倒置。原本應是用圖片來張揚文字的魅力,卻變成是簡單的為圖片找文字解說。如何將圖片的直觀與詩歌的“言外之意”結合?
5、在授課的思路方面還算比較清晰,但是在階段與階段的連接出就顯得不夠流暢。壹直對板書有點吝嗇,課堂上只寫了可憐的四個字,對壹個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總懶得寫板書吧。
《離騷》教學反思 篇2《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沈,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壹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於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借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壹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壹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註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壹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壹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兩節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手法上,與《詩經》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壹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壹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 篇3《離騷》這壹課學習起來有三難:難讀,難背,難理解。
壹難:難讀
難讀的第壹個原因是《離騷》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學生初拿到課文連讀都都不下去。難讀的第二個原因是句子的停頓不好把握。《離騷》是用楚地的方言寫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難以理解。句中停頓難以掌握。
二難:難背
《離騷》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誦的。學生壹聽說要背誦,急得頭都要大了。迫於壓力學生死背硬記。即使當時背會,考試考出來仍然寫不出來。有些學生從心底就抗拒背誦。
三難:難理解
《離騷》壹文中很多字詞的詞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別,句子理解起來很困難。不參照課文下的註釋,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離騷》多用比興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無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記得第壹次給學生上這篇課文時,我是壹字壹句講給學生的。壹節課真的很累,感覺大腦缺氧。可學生並不領情,壹節課下來,書本比那剛擦過的玻璃還幹凈。抽查背誦,不會;做練習,不會。當時真的很生氣,可生氣沒用啊,不解決問題。我就思考問題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當時是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想想自己當時做了很多無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以學生為本,過度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重視學生的收獲……可以說是典型的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
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學習、實踐和思考。再拿到《離騷》這篇文章時,我有了新的教學思路:
壹、確定課時與學習目標
備課時,我根據《離騷》的內容和背誦要求,並結合學生的學情,我把內容分散在三個課時中,並確定了每課時的學習目標。
第壹課時,我主要讓學生聽讀並朗讀課文,簡單了解壹下屈原的經歷,然後就讓學生結合註釋筆譯課文。《離騷》這首詩歌雖然難懂,但是課文下面的註釋是非常詳細的。讓學生自己結合註釋筆譯課文的目的有三個:壹、學生可以熟悉註釋和詩歌的內容,二、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三、把教師解脫出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註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狀態,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壹段的思想內容,並背誦。在授課過程中,我以四個問題貫穿課堂。第壹個問題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懷”;第二個問題是“屈原遭受貶黜的原因是什麽?請同學們結合詩句概括總結”;第三個問題是“面對貶黜,屈原內心感受是什麽”;第四個問題是“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選擇的”。
第三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把握《離騷》第二段的思想內容,並背誦,簡單分析《離騷》的藝術手法。
二、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
第壹課時翻譯《離騷》,我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結合註釋翻譯課文。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會把課堂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環節上。因為時間緊,課堂上學生都很緊張,每位同學都在奮筆疾書。到了第二課時,問題有些難度,如果還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的話,學生容易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消極對抗的心裏,所以在本課時中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生妳壹言我壹語,看似是語言交流,實則是思維的碰撞,用壹個火花點燃另壹個火花,用壹個智慧激發另壹個智慧。很快同學們就把問題的答案概括出來了,而且很準確。連我自己也被學生的學習熱情感染了,被他們的敏銳的思維吸引了。多麽有活力的壹群孩子啊,我怎能不愛他們呢!
三、與學生約定背誦時間
近幾年高考,《離騷》中的詩句時不時的會出現,所以背誦《離騷》也是很必要的。但是《離騷》真的很難背會。雖然我在上課時,盡量吧詩句放在語境中講,但背誦起來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確定壹個時間背會,否則罰抄十遍。這樣做既符合了學生的記憶規律,又不至於讓他們過於放松。到約定時間後,我抽查了幾位學生,學生們背誦的還不錯。我心裏有點小小竊喜。孩子畢竟是孩子。只要我們用心,他們還是會順著我們來的。
這就是我在和學生壹起學習《離騷》時的壹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誠的希望能得到圈裏的各位專家的指導。在這裏先謝謝了。
《離騷》教學反思 篇4離騷遠離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那樣子的做法。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剛上完第二課時的離騷,發覺學生跟我的意見有壹致的地方。但是我覺得我在備這壹課的時候,能夠以平常的心態去接受屈原,雖然不贊同他的做法。而學生卻不同,他們如果不喜歡這個人,他們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別是男生沒有人特別喜歡這樣的文章,又是屬於古典詩歌,對它的學習,簡直說是痛苦的。只有痛並快樂著才是我們進入文本的先決條件。剛開始導入的時候,讓他們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的結構句式來說說自己對屈原的評價。這樣的問題壹打開,讓我特別吃驚的事情來了,個執壹詞,不知道如何收攏。而鄙視遠遠比贊美的的呼聲強烈。我如何才能讓他們能夠轉變這樣的.局面成了我繼續上課的關鍵。我只能以現代的中學生如此評價,而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卻給以很高的評價。下面我們來看看評論家的評論是否中肯壹些,而我們是不是太偏激了壹些,是不是給歷史人物壹個公正的評價。由於學生沒有預習,於是就有了學習時,連它講了什麽內容都不知所雲,只能耐著性子,把備好的課上下去。將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寫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釋,並讓學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關的句子。
這堂課就如此匆匆結束,少了讀,少了背誦,少了學生的參與,多的只是老師念經式的灌輸。靜下心來想了想,可能讓他們自己先預習壹下,看壹遍相關註釋,下壹節課再來講會不會讓學生收獲大壹些呢。以後的教學當中,應註重基礎應該是我現在要改變的壹種教學方式。難點的突破最好放在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許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吧。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例入會考篇目的文章的學習,只能以積累屈原名言,提高他們的寫作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了。
《離騷》教學反思 篇5上完了課,感覺壹點也不輕松。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壹堂規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為此,我的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文的壹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節。壹課下來,雖說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壹、沒有充分的預習是無法進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壹個環節裏讓學生認讀並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壹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註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為課前沒有很好預習(上課前壹天下午已經明確布置了預習任務),顯得無所適從,竟然壹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註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為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課規定40分鐘,必須壹教時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節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於應付日常的教學作業,哪來時間做預習工作。雖然這次我布置了預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壹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去上課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壹節課,或者幹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習。現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壹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鍵詞句進行檢查,便於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後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節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無論如何也要從語言文字中讓學生去感知詩意。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置了壹個中心問題:妳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兩個子問題:妳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妳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壹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啟發過程中,學生終於找到了壹些關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壹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才領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嗎。按理來說,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可是,我卻繼續追問“作者為什麽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於是,我就把我預設好的壹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麽說‘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為會壹下子會調動學生的思考神經,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才所理解的內容,壹些學生也終於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是因為在說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說清楚什麽是浪漫風格還真是壹件難事。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采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麽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說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壹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麽也說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說,書上的註釋裏有好多已經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啟發的節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為“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采香草”的動作行為到博采眾善,什麽借景抒情,什麽理想抱負等等,結果把學生搞得雲裏霧裏摸不著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現,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壹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