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羅振玉家族可稱是無以倫比的名門望族,三代祖業相承,大多為文史名家!現據可以查到的公開資料,略述如下。
羅振玉(1866年壹1940年) 近代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後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九壹八事變後追隨溥儀,出任滿洲國參議府參議、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受當時人批判為“漢奸”。書法善篆、隸、楷、行,是創以甲骨文入書者之壹。所作小行楷題跋精嚴工穩。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編著有《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三代吉金文存》等。
羅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主要進展的學者。他從1906年起收集甲骨,總數近2萬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親自訪求,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占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壹,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羅振玉是敦煌學的奠基人。是中國境內研究敦煌文書的先導者,他以濃厚的國學功底開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國維開創和倡導簡牘研究,***同開辟“國學”新領域的碩果。
羅振玉是典型的鑒藏大家。收藏《大雲無想經》和碑碣墓誌、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50余萬冊。據考證,僅甲骨片前後就收藏“二三萬片”,其他如青銅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數量也相當可觀。
羅振玉為保存內閣大庫史料及明文淵閣藏書也作出了貢獻。大庫是清代內閣庫藏檔案、書籍的處所,庫分東西,東庫貯存《實錄》、《聖訓》、《起居錄》等,由本閣滿本房掌管。西庫書籍多為明文淵閣藏書之孓遺,檔案則是清列朝內外臣工的題本、奏本、歷科殿試的大卷等。這些都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獻,是壹筆重要的文化遺產。
胞弟羅振常(1875-1942),近代學者、藏書家。字子經,又字子敬,號心井、邈園。浙江上虞人,僑居淮安,為近代著名學者羅振玉的季弟。少艱苦勵學,工詩古文辭。後致力於教育事業,在遼東任教數年,回歸後,設“蟫隱廬”以藏書,居書肆30年,遇有宋元精刻、名家抄校等均加以收藏,又精於校勘,於版本源流,文字異同、收藏變遷皆詳為稽考。編有家藏善本書目為《善本書所見錄》,分經、史、子、集4卷,每書下記卷數、版刻、題解、收 *** 等。由其婿周子美新訂,劉承幹作序。著有《南唐二主同詞匯校》、《洹洛訪古記》、《征聲詞》、《暹羅載記》、《養莠篇》、《古雕堂詩文集》、《新唐詩演義》等;刻有《邈園叢刻》。
羅福成
長子羅福成(1885年-1960年),字君美,出生於江蘇淮安。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獸醫科。是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專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驅,並做出了貢獻。1919年發表了《西夏譯蓮花經考釋》和《西夏國書類編》,均為山東學社刊印。前者考釋西夏文蓮花經,後者把壹些西夏文字單詞分類編排,便於檢索。1924年全文摹寫了《番漢合時掌中珠》,由其自辦的天津貽安堂書店石印出版。1932年在《國立北平圖書館刊》第4卷第3輯《西夏文專號》上發表了《韻統舉例》、《文海雜類》、《雜字》、《居庸關石刻》、《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等17篇論文,均已收入本輯。旅順庫籍整理處石印出版了羅福成整理手寫的《西夏國書字典音同》,這是繼《番漢合時掌中珠》之後又壹部工具書。由於該書已有研究專著出版(見李範文《同音研究》,1986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輯未錄。
羅福萇
三子羅福萇(1895-1921)中國民族古文字學家、西夏學專家。字君楚。1914年,撰著《西夏國書略說》壹書,就《掌中珠》所載西夏文字考證出23個部首。1932年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4卷3號(西夏文專號)上發表《俄人黑水訪古所得記》、《西夏贖經記》、《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壹釋文》、《妙法蓮花經弘傳序釋文》、《宋史夏國傳集註》(部分)等論文5篇。惜英年早逝,年僅26歲。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為其作傳悼念。
四子羅福葆(1899-1967),字君羽。中國古文字學家、金石家、西夏學專家。1918年與長兄羅福成輯其父羅振玉所藏之印成《小蓬萊閣古印菁華》、1924年輯有《敦煌零拾》等。他是羅家子弟中惟壹在偽滿 *** 中當過行政官(宮內府秘書處長)的,抗戰勝利後移居北京。約在1951年,還將有“羅買王稿”議論的其父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的原稿賣給了陳夢家(陳去世後,此稿歸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羅福頤
五子羅福頤 (1905年-1981年),古文字學家。字子期,筆名梓溪、紫溪,七十後自號僂翁。歷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講師、文化部副研究員和業務秘書、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他對各種古文字資料都很熟悉,在古璽印研究方面,他搜集、鑒別、研究了大量古璽印。在研究中他發現了傳世的秦漢魏晉等歷代官印大半是古人殉葬之物,而不是生前所佩用的。在古璽印的斷代問題上,他主張結合官制沿革,以文字為權衡,以紐制為佐證,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在古籍整理、銅器銘文、拓本的摹寫及著錄、考釋方面,著作也很多。在簡牘文字的研究方面,著有《長沙仰天湖與楊家灣古墓出竹簡摹本並附錄》,這是解放後較早研究戰國竹簡的著作,其中多有重要發現。他在整理、校核、考釋簡文內容時,發現了20多種古書,如《齊孫臏兵法》(即《齊孫子》)、《孫子十三篇》《管子》《晏子》《墨子》等殘簡數百片。還發現了《漢元光元年歷譜》,其中全年月份完備,是傳世 *** 手書歷譜中最完備的壹部。另外,他還對西夏文、八思巴字、契丹文、女真文等少數民族古文字做了壹些收集和研究,還參與了明清檔案的整理,著有壹書。***有專著102種,論文114篇。已出版的專著有30多部,論文近80多篇,其余的尚待出版。在以畢生精力從事於古璽印研究之余,還親自操刀治印,也是中國著名的治印家,久為學人所***仰。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與影響,自幼喜愛治印,十七歲時,曾刊出《待時軒仿古印草》。
羅繼祖
羅繼祖(1913—2002)l9l3年生於日本京都,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離休教授,中國史專家,古文獻學家,書畫鑒賞家,書畫藝術家。字奉高,改字甘孺,號鯁庵。羅振玉的長孫,羅福成之子。自幼與祖父壹起生活,接受嚴格的庭訓,從塾師讀古書、習書畫。他從未進過學校,也沒取得過任何學歷,卻熟讀從《四書》、《五經》到《東華錄》等典籍,學貫文史,博涉多通,在歷史、考古、文博、圖書、書法等領域皆有建樹,尤其在文獻學和東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8歲時即協助祖父羅振玉作《朱笥河年譜》並刊行。26歲時寫成的《遼史校勘記》,以遼代墓誌碑刻等核校遼史,奠定了學術地位,至今仍為研究遼史的重要參考書。1939年10月任沈陽醫科大學預科國文課講師,1942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寫成《遼史表訂補》等,1944年辭職回國。1946年任旅順市教育局科員,負責整理家中的9萬多冊藏書,並捐獻給國家。1949年任沈陽博物館研究員,1955年到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任教,後任古籍研究所文獻研究室主任。羅繼祖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學術委員,曾為長春市政協委員,兼任文史委副主任。他繼承和運用他祖父壹套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方法,先後寫出了《春秋異地同名考》、《朱笥河(朱筠)年譜》、《程易疇(程瑤田)年譜》、《李蜃園(李天植)年譜》、《段懋堂(段玉裁)年譜》、《明宰相世臣傳》、《毛文龍傳》、《老蓮(陳洪綬)遺事》、《遼漢臣世系表》等9種專著。晚年又陸續寫成並出版了《永豐鄉人行年錄》(羅振玉年譜)、《庭聞憶略——回憶祖父羅振玉的壹生》、《楓窗脞語》、《墐戶錄》、《兩啟軒主人自訂年譜》、《甘孺叢稿》、《雪堂剩墨》等。又與人合作編寫《鴨江行部誌註釋》、《雪堂學術論著集》、《羅雪堂先生全集補編》、《王國維之死》等著作。
羅承祖,羅振玉承重孫,羅福葆之子。日本學醫歸國,著名兒科醫學專家。夫人系清皇室愛新覺羅淳親王之後,道光皇帝五世孫。
羅隨祖,字慕鴻,羅振玉之孫,羅福頤1952年2月生於北京。現為中國世家鑒定收藏網著名鑒定專家,故宮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部講授專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專家,主要從事金石考古及博物館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自小受家庭熏陶,5歲由母、舅授古文,臨帖習字,漸長隨父學刻印、辨識、勾摹古文字。正值少年,遭遇厄難,但終秉承家學,1979年完成《漢印文字徵補遺》壹書,由文物出版社刊行。1980,年入故宮博物院,整理考訂古代璽印,參與編輯《古璽文編》、《古璽匯編》、《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兩種)、《西夏官印匯考》、《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等書,於《徵存》壹書,用力尤多,對於此書的完善出版,做了大量極為重要細致的工作。
羅衛國,1954年出生於遼寧大連。羅承祖之子。羅衛國現任大連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大連市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大連市公益慈善愛心大使。在書法生涯中他臨摹了大量曾祖父的作品和家藏的名碑名帖。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書、行書等,其代表作有《金剛經》《心經》 《無量壽經》《道德經》等,為多家寺院道觀及中外各界人士收藏。在甲骨文書法藝術上,不僅堅持原出土甲骨文形意,還將甲骨文書法與時俱進藝術化,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此外,復制甲骨片,鍥刻甲骨文,讓更多人直觀的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