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重要的校勘學者有:王逸、鄭玄、高誘。
解釋:
1、集合同壹部書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審定文字上的謬誤與同異。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壹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獨以校勘之用取之。」
2、也作「校讎」。職官名。宋代掌校訂書籍的官吏。
拓展:
校勘 正文 中國古籍整理的壹種方法。校是查校古書中文字的異同,勘是勘正古書流傳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中國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在刊刻抄寫的過程中,難免產生文字上的訛誤、缺漏、增添、顛倒等情況;
同壹種書籍,在流傳過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校勘就是補正文字上的種種錯誤,校出古書中字、句或內容上的異同,以使人們獲得較為可靠的、較接近於原稿的本子。 校勘在中國西漢時就已產生。
西漢成帝至哀帝時(公元前32~前2), 著名學者劉向父子受皇帝的命令校皇宮中所藏的圖書,每校完壹書,寫成內容提要向皇帝報告。當時的校勘方法是:“壹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壹人持本,壹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
(《文選·魏都賦註》引《風俗通義》),因此中國古代校勘也稱校讎,有關這方面的學問也叫做校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