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如字。焉,於虔反。○令尹,官名,楚上卿執政者也。子文,姓鬬,名谷於菟。 其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無閑,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張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許其忠,而未許其仁也。
乘,去聲。○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亦齊大夫,名須無。十乘,四十匹也。違,去也。 文子潔身去亂,可謂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而能脫然無所累乎?抑不得已於利害之私,而猶未免於怨悔也。故夫子特許其清,而不許其仁。 ○愚聞之師曰:「 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而真無私心也。 子張未識仁體,而悅於茍難,遂 以小者信其大者 ,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並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為義可識矣。今以他書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謀者無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齊,既失正君討賊之義,又不數歲而復反於齊焉,則其不仁亦可見矣。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19.22)
《論語或問》
問:“子文之忠,文子之清,‘未知,焉得仁’?”曰:“此只就二子事上說。若比幹伯夷之忠、清,是就心上說。若論心時,比幹伯夷已是仁人,若無讓國、諫紂之事,亦只是仁人,蓋二子忠、清元自仁中出。若子文文子,夫子當時只見此兩件事是清與忠,不知其如何得仁也。”又曰:“夫欲論仁,如何只將壹兩件事便識得此人破!須是盡見得他表裏,方識得破。”
《論語新解》
令尹子文:令尹,楚官名,乃蔔卿執政者。子文、鬥氏、名谷於菟。
三仕為令尹:三當令尹之官。《莊子》、《荀丁》、《呂氏春秋》諸書,皆以其人為孫叔敖,恐是傳聞之訛。
忠矣: 子文為令尹,三去職,人不見其喜、慍,是其不以私人得失縈心。 並以舊政告新尹,宜可謂之忠。
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兩解。壹說,知讀為智。子文舉子玉為令尹,使楚敗於晉,未得為智。然未得為智,不當曰未智。且《論語》未言子文舉子玉事,不當逆揣為說。壹說, 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以仁。然下文焉得仁,猶如雲焉得儉,焉得剛,乃決絕辭。既曰未知,不當決然又斷其為不仁。蓋孔子即就子張之所同,論其事,則若可謂之忠矣。仁為全德,亦即完人之稱,而子文之不得為全德完人,則斷然也。然則孔子之所謂未知,亦婉辭。
崔子弒齊君:齊大夫崔杼弒其君莊公。
陳文子:齊大夫,名須無。
有馬十乘:當時貴族以四馬駕壹車。十乘,有馬明十匹,蓋下大夫之祿,故無力討賊也。
棄而違之:違,離去義。棄其祿位而去。
猶吾大夫崔子:此處崔子,《魯論》作高子。或說,齊大夫高厚,乃有力討賊者,萁人昏暗無識,崔杼先殺之,乃弒齊君。陳文子欲他國執政大臣為齊討賊而失望,乃謂他國執政大臣亦壹如高厚。若謂盡如崔子,乃謂其雖未弒君作亂,但亦如崔子之不遜。本章上文未提及高子,突於陳文子口中說出,殊欠交代,疑仍作崔子為是。
清矣: 陳文子棄其祿位如敝屣,灑然壹身,三去亂邦,心無窒礙,宜若可稱為清。
未知,焉得仁:此處未知,仍如上有二解:壹說,文子所至言猶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養,或可因言道禍,故是不智。此說之不當,亦如前辨。另壹說,僅知其清,來知其仁,辨亦如前。蓋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謂之清,而其人之為成德完人與否,則未知也。蓋忠之與清,有就壹節論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細味本章辭氣,孔子僅以忠清之壹節許此兩人。 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幹、伯夷,則孔子亦即許之為仁矣。蓋比幹之為忠,伯夷之為清,此皆千回百折,畢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豈壹節之謂乎?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不見他有喜色。三次罷免,不見他有慍色。他自己當令尹時的舊政,必然告訴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說:“可算是忠了。”子張說:“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說:“那只是這壹事堪稱為忠而已,若問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為仁人呢?”子張又問道:“崔杼弒齊君,陳文子當時有馬四十匹,都拋棄了,離開齊國,到別國去。他說:這裏的大臣,也像我們的大夫崔子般。’於是又離去,又到別壹國。他又說‘這裏的大臣,還是像我們的大夫崔子般。’於是又離去了。這如何呀!”先生說:“可算是清了。”子張說:好算仁人吧?”先生說:“那只這壹事堪稱為清而已,若問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為仁人呢?”
《論語註疏》
孔曰:“令尹子文,楚大夫,姓鬥名谷,字於菟。”
但聞其忠事,未知其仁也。
孔曰:“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孔曰:“ 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
[疏]“子張”至“得仁”。
正義曰: 此章明仁之難成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者,弟子子張問於孔子曰:“楚大夫令尹子文,三被任用,仕為令尹之官,而無喜見於顏色。三被已退,無慍懟之色。舊令尹之政令規矩,必以告新令尹,慮其未曉也。”子文有此美行,子張疑可謂仁,故問曰:“何如?”“子曰:忠矣”者,孔子答之,為行如此,是忠臣也。“曰:仁矣乎”者,子張復問子文此德可謂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如其所說,但聞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壹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者,此子張又舉齊大夫陳文子之行而問孔子也。崔子,崔杼也,為齊大夫,作亂弒其君光。陳文子惡之,故家雖富有馬十乘謂四十匹也,而輒捐棄,違去之。至於他國,亦遇其亂,陳文子則曰,“猶吾齊大夫崔子也”,而違去之。復往壹他邦,則又曰,“猶吾齊大夫崔子也”,而違去之。為行若此,其人何如?“子曰:清矣”者,孔子答言,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可止者,可謂清潔矣。“曰:仁矣乎”者,子張意其為仁,故復問之曰:“可以為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據其所聞,但是清耳,未知他行,安得仁乎?”
○註“孔曰”至“於菟”。
正義曰:案宣四年《左傳》雲:“初,若敖娶於雲阝,生鬥伯比。若敖卒,從其母畜於雲阝,淫於雲阝子之女,生子文焉。雲阝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雲阝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谷於菟。實為令尹子文。”是也。令尹,宰也。《周禮》六卿,太宰為長,遂以宰為上卿之號。楚臣令尹為長,從他國之言,或亦謂之宰。宣十二年《左傳》雲“蒍敖為宰”是也。令,善也;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 楚官多以尹為名,皆取其正直也。
○註“孔曰”至“去之”。
正義曰:雲“皆齊大夫”者,並見《春秋》,故知之。雲“崔杼作亂”者,左襄二十五年。雲“四十匹馬”者,古以四馬其駕壹車,因謂四匹為乘。《經》言十乘,故知四十匹也。
孔德
2019年6月2日
若蘭居
目錄
上壹章 5-17 臧文仲居蔡章
下壹章 5-19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