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
方法如下
1、赤小豆薏仁茶
將赤小豆、薏米仁、芡實、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等七味食材進行調配,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濕消腫利尿的食材,芡實健脾固腎,馬齒莧等主要針對濕氣重引起的長痘、口幹口苦進行調理。
赤小豆薏仁茶的方子流傳很久了,尤其是廣西、廣東壹帶濕氣嚴重的地區,幾乎都知道喝點赤小豆薏仁茶來祛濕。
做法
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各5克,其他各1克,薏米仁炒到發黃,將炒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入電飯鍋加水,按煮粥鍵(用鍋的話就煮兩小時),煮好後,將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用紗布包好,投入電飯鍋,再煮半小時即可。喝茶即可,壹日可多次。
2、喝薏米赤小豆粥:
薏米,在中藥裏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裏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
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壹個養血、祛濕的作用。
2、運動排汗平衡荷爾蒙祛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裏面的汗壹定要出來,否則妳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艾灸關元穴
4、早上吃三片姜
5、適當午睡
6、戒煙戒酒
7、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8、避免潮濕環境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壹定距離的床上。
擴展資料: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裏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麽現代人的病那麽復雜,那麽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裏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麽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壹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壹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如果妳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壹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壹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麽別扭。
運動排汗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裏面的汗壹定要出來,否則妳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