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什麽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裏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裏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壹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制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制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壹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壹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壹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壹位叫作畢A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A看到每印壹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壹個字,要排什麽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壹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藥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A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壹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A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準備好壹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裏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壹鐵框就是壹板,拿到火上加熱,藥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壹塊板印刷,另壹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準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壹個單字,畢A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壹些,以備壹板裏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制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誌》壹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壹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壹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制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壹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壹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A壹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壹個小旅店的老板。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壹次,科斯特帶著壹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壹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裏找出壹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壹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A發明活字版壹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麽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壹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壹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壹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麽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壹點兒,用硬壹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制成壹個活字了。每打壹次就是壹個模型,每壹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壹段段文章,合並成壹面。就這樣他印出了壹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壹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準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壹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遊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壹時,而制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制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壹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壹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壹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準確地考證事實的每壹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壹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壹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註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註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壹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壹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壹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範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