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西堵,東臨南河,北接漢江,南接軍甸河、馬南河,南臨神農架原始森林,北靠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被譽為“上古無雙勝境,天下第壹仙山”。
武當道教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在明代達到頂峰。永樂皇帝在北方建了紫禁城,在南方建了武當。明成祖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被稱為“皇家家廟”。
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大成,武當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壹大流派。
烏當地名起源於先秦時期,漢代沿秦設立烏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五唐門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道教門派。
《太和山誌》中記載的“武當”的含義源於“不足為真武”,意思是武當是中國道教崇拜“田璇真武大帝”的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的福地和神仙的居所而聞名天下。
歷朝歷代,隱士不計其數。相傳東周的殷,漢代的馬和尹長生,魏晉南北朝的陶弘景和,唐代的、孫思邈和,五代的陳摶,宋代的胡道玄,元代的葉希臻、劉和張守清等都曾在此修行。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區。景點包括72座帶箭頭的山峰,36塊懸在懸崖深處的巖石,24條湍急的溪流,11雲騰被霧蒸的洞穴,9塊神秘奇特的10石頭。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素有“壹柱擎天”之稱,周圍山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朝來”的奇觀。
武當山的廟宇、道觀、亭閣、樓閣等宏偉古建築遍布山野峽谷。千百年後,它們歷經風雨而不被侵蝕,卻沒有失去閃電。仿佛歲月無縫,這是人間壹絕。
這些古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據統計,從唐朝到清朝,修建了500多座寺廟,20000座寺廟,在明代達到頂峰。歷代皇帝都修建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家寺廟。
明朝永樂年間,武當建成。有壹種說法是,紫禁城建在北方,武當建在南方。* *修建了包括9座宮殿、9座寺廟、36座安堂、72座巖寺、39座橋梁、12座亭臺樓閣在內的33座道教建築,占地面積654.38+0.6萬平方米。
明代嘉靖年間,1552年擴建,形成了“五裏壹殿十裏宮”,墻壁精美,青磚綠瓦。陽臺映金銀,鏡中林岫畫的建築奇觀,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
除古建築外,武當山還有7400多件珍貴文物,尤其是道教文物,因此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道樂的“玉拍成金,竹在雲飄”,但凡是親耳聽的人,無不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文”。
武當山武術以“家內功夫”著稱。它是中國武術中的壹個重要流派,與北方的少林、南方的武當齊名。傳說有道士練過飛檐走壁的功夫,精益求精,令人佩服。
道士們之所以選擇武當山作為玄武出家的聖地,是因為從晚唐到五代,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壹。另外,武當山和玄武的名字都有“武”字,所以玄武隸屬於武當山。
在北宋玄武神話出現之前,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名山。武當山的名稱出現在後漢。
《後漢書》記載朱穆隱居武當山。南北朝時期,李道元撰寫了《水經註》,其中記載了武當山,又稱太和山、神山、石現山和謝羅山。
道教把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世外桃源,有“十洞”、“三十六洞”、“七十二洞”等。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成鎮編撰的《天福洞》中並未收錄武當山。在杜光庭,901年,武當山在《洞內福地杜悅名山筆記》中被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這說明武當山最遲在9世紀末10世紀初成為道教聖地之壹。
武當山在“元石天尊稱北方真武苗晶”出現後,理應成為祭祀玄武的聖地。宋徽宗宣和年間,在武當山北部建立紫霄宮供奉玄武,這可能是武當山上第壹座供奉玄武的寺廟。
到了南宋時期,玄武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煉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
董的《宣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詳細的描述,由此可見武當山位於海外,在兩顆星之下。此外,還增加了玉清聖祖子袁俊傳授玄武道並命其在武當山修行的情節。
宋元時期,武當山的宮觀遭到了軍事災難的嚴重破壞。
1270年,趙穎宮建於高梁河畔,供奉玄武。道長王鎮經常進入武當山,於1275年帶領弟子陸大有等人重建五龍觀。1278年,以道術聞名的道士趙守節帶領弟子重建武當護聖觀。
1286年,始祖忽必烈下令將法師葉希真、劉、花東真任命為武當山,並多次派禦香到武當山祈福。
劉·《武當福地集》對武當山名稱的由來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認為,武當山原名太和山,改名武當是因為玄武在此修煉成功,飛升之後,對玄武來說已經不夠了。
他的書裏全是武當山玄武修魔的遺跡。所以,劉說武當山是因玄武而名山,顯然是不成立的,但在信仰和文化上卻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同。
元代武當山的大量景物附著在玄武遺跡上,壹方面表現了鄉土景物的趣味;壹方面也說明了玄武信仰的流傳,武當山是祭祀玄武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