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散文和周作人的散文風格不同是:創作方式不同、表達情感不同、語言風格不同
壹、創作方式不同
魯迅的散文是對作者青少年時期生活斷片的回憶,包含少年時代的紹興印象、南京求學、留學日本、回國後在紹興任教等基本的成長經歷,尤以記述故鄉生活者為最多。
周作人的散文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往往是借創作排解寂寞、憂愁。
二、表達的感情不同
魯迅的散文多了明朗、純真、親切的情味。以情感帶動團憶的筆,在《朝花夕拾》中、對舊日生活中枯燥、荒謬、愚妄的世相的不滿,則顯得並不突出。
周作人散文存在著壹種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情”(調),“氣味”,或者“境界”,周作人的文章,字裏行間,深深淺淺的情思當中總是湧動著壹股淡淡的“物哀”思緒。
三、語言風格不同
魯迅的散文盡量以客觀的述說,不隨意加以褒貶,在樸實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讀者心靈感動,語言集華麗與艱澀於壹身。
周作人的散文壹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審美經驗的影響,與這種影響相關,他形成了壹種近似於日本傳統文學的文風,以溫和、沖淡之筆書寫個人的閑適、寂寞與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
擴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壹。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