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從韓家倉的發掘看隋唐時期的漕運和糧倉。1974文物第二期在哪壹頁?

從韓家倉的發掘看隋唐時期的漕運和糧倉。1974文物第二期在哪壹頁?

我給妳貼原文。不用找了。

前期是指隋代初期至唐朝開元時期。據《隋書(卷二十四)食貨誌》記載,開三年,陜西洛州設河陽倉,化州設廣通倉,濰州設李陽倉。大業二年,洛陽附近又增設了濼口倉和羅惠倉,形成隋朝六大名倉。這六個官方倉庫的位置和規模介紹如下。

(1)羅口倉。阿星羅倉位於洛水東岸,洛州珙縣(今老珙縣東北)以東。因地處洛水人黃河口,故名。大業二年,在倉城周圍修築二十余裏,穿窖三千間,每間容量八千石,並在鎮上安置督軍和數千士兵守衛。全倉米月有2400萬石,是隋代最大的糧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資治通鑒》卷180,隋大業二年十月、十二月。

因為洛口倉地處洛水與黃河交匯處,離隋唐東都洛陽不遠。隋朝從東南運來的大米大部分都儲存在這裏,所以可以運到西邊的洛陽和長安。在東北作戰時,還可以運糧過黃河,過沁河,折入永濟運河,運往東北。因此,洛口倉可以說是東都洛陽的外圍糧倉,也是東北的軍糧轉運站,在隋朝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初唐也是“積天下之粟”的重要糧庫。

隋末,石密占領洛口倉庫後,壹周擴張洛口城40裏,然後以此為基地,與困在洛陽的隋朝殘余勢力長期作戰。歷史上,李米開了濼口倉來運糧,救濟了幾十萬叛軍。加上起義軍的家屬,近百萬人接受了洛口谷倉的救濟。那些來領取救濟米的人,“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或出倉後,力不從心,委棄道路,由倉城至國門,厚數寸,車馬輔之;賊來時,食客及家屬近百萬,無甕無角,織荊籮淘米,洛水兩岸之間,狀如白沙。可見隋朝洛口儲存的大米數量非常驚人。史彌之所以能長期留在這裏與隋朝在隋末的戰爭中抗衡,與洛口倉豐富的糧食儲存密切相關。後來,李密派太元真帶著洛口城去見王,而李密不得不去③。後來攻打王,也是先拿下洛口倉庫,切斷洛陽的糧食供應,然後包圍洛陽城。這些都表明,洛口倉由於其豐富的糧食儲藏,在當時的河洛地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2)回洛倉。大業二年十二月,位於洛陽以北七十裏,繞倉城十裏,經過三百個坑。這裏是隋朝東都洛陽的糧庫。隋末是李密和隋軍激烈爭奪的對象,進入唐朝後,取而代之的是韓家倉。

(3)河陽倉。隋書地理偃師縣有壹座河陽倉。前雲在洛州設河陽倉三年,就是這個意思。《讀史紀要》卷四十八河南偃師縣:“河陽倉在縣北”。偃師縣是市東南的老城區,北面是邙山山脈,地勢高燥,適宜修建糧倉。從洛陽城流出的通濟渠在偃師城西流入洛水。河陽倉是為了把糧食從洛口倉運進洛陽城而設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唐):《驅靈入京書》,《陳子昂集》卷九。

②照鏡卷186,唐武德元年九月。

③隋書《李密傳》卷七十。

④《舊唐書》卷二《太宗實錄》。

⑤如鏡(卷180),隋大業二年十月、十二月。

(4)定期清算。凱爽成立於三年前,位於陜西省西南部(今三門峽市西部陜縣)。其地近焦水,西臨臨河,地勢高,故又稱太原倉。唐代倉城六裏①。隋朝和初唐時期,洛陽到陜西省的路段因三門峽而由陸路運輸,陜西省到長安的路段則由河運和渭河運輸。因此,陜西太原倉庫被稱為“陸控水陸交通”②,是壹個“庫容巨大的倉庫”③。

(5)廣通倉庫。帝位三年,大業初改名永豐倉。位於陜西省華陰市東北35裏渭河入黃河處,今潼關附近。從關東運糧米糧的過程中,首先集中在這裏,這裏是關中地區最大的糧倉。隋煬帝黃凱在五年間,在廣通倉庫中發放了三百多萬石,以解決關中地區因嚴重幹旱而造成的政府機構和駐軍的糧食短缺問題。大業九年,楊玄感造反,攻打洛陽。李子雄部以為“不如直入關,開永豐倉抖窮,三助可靠民。”壹寧元年,有人向李淵建議,“從龍門到吉河,據永豐倉,遠近流傳,關中可從中取之。”不久唐高祖進軍關中,華陰下令用永豐倉投降唐高祖,關中各縣又派出更多使節投降。歷史事實表明,隋唐時期占據永豐倉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6)李陽倉。位於濰州三年溧陽縣西南,地處河南浚縣東二裏大白山腳下(今大白山以北),西有永濟運河,東臨黃河,水運十分便利。從河北開采的租米先集中在這裏,再通過永濟運河或黃河運到洛陽和長安。東北打仗的時候,從江淮運來的軍糧也是先存放在這裏,再運到東北,這裏是河北唯壹的重要糧倉。隋唐第二代統治階級歷來十分重視對溧陽倉的管理。隋末多次征遼,派人到此監管運糧。據溧陽抗隋,楊玄感在經濟上依靠倉中所存糧食。許世傑曾對石密說:“天下大亂,此為饑荒。今得了溧陽蒼,大有幫助。”侯莉秘密證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和縣誌》卷六,陜西省。

②《舊唐書》( 185)蔣傳;《在壹個人的手裏和在另壹個人的手裏》第二卷。

③《舊唐書》( 185)蔣傳;《在壹個人的手裏和在另壹個人的手裏》第二卷。

④《元和縣誌》卷二,華州。

⑤《隋書》卷二十四《食糧》。

⑥如鏡(卷182),唐大業九年;卷184,伊寧元年八月。

⑦閱讀史記概要(16卷);張松順民《畫集》:“嘗侄時,酒窖猶存,各有數十萬之容,遍取壹座山野,李米坐於倉中,名為計與蛙耳。”

有李陽倉,“開倉人民就吃飯。”在十天的時間裏,勝利的士兵超過20萬。後來竇建德困於溧陽,有山東之地。可見,溧陽倉在河北省的地位舉足輕重。

此外,《隋書地理》在北郡陸縣設有倉庫。盧希安縣位於山東省茌平縣西南50英裏處,西北面黃河。程輝倉庫應該是黃河運輸路線上的糧倉。由於缺乏史料記載,詳情不詳。

唐朝建立後,漕運比隋朝更加頻繁。因此,除了濼口、廣通、溧陽、合陽、太原等倉庫外,運糧沿線還增加了幾個糧倉,其中最大的是這次發掘的韓佳倉庫。

隋大業元年,韓家城與東都城同時修建。根據元代河南的記載和清代許嵩對唐代兩都廣場的考證,宮城和皇城的東面有壹個東城,東城北門名含夾門,北門含夾城,北面為外郭。韓家城在修建之初是否會作為大型糧倉,似乎值得懷疑。首先,史書中沒有記載嘉城是隋朝東都的重要糧倉。其次,從隋朝洛陽戰爭的史實來看,東都洛陽似乎沒有像這次發掘的那種大型糧倉。例如,隋末,李密占領羅惠和濼口倉庫後,東京出現了嚴重的糧食短缺。隋軍曾奪回城外七裏的羅惠倉庫,並迅速派人將大米運進城內。當時洛陽布帛山缺糧,占據洛口等倉庫的李米糧食充足,布帛卻很少。因此,被困在洛陽城內的王曾用布帛與李密交換食物。唐武德初,李世民圍困洛陽數月,城中無糧。“雖然壹匹絹馬是三升直的...雖貴為公官,糠心未滿,尚在其下,親自裝載,常死而有恩”。如果當時洛陽有這麽大的糧倉,早就被圍了好幾個月了,似乎也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韓家城作為大型糧倉,可能始於隋末至唐初。隋末,洛倉存放的糧食運進城,最早可能就存放在這裏。進入唐朝後,正式作為東都的大型糧倉使用。隨著儲糧的增加,不斷修建了許多糧窖,形成了這次發掘的規模。據對唐代兩京廣場的考證,洛陽城內有壹條支渠流出韓家城,向南流入曹渠,稱為謝城渠。這個人工渠道大概是因為運糧的需要而修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隋壹寧元年九月照鏡(184);《舊唐書》卷67《李記傳》。

(2)舊唐書(1)高祖紀。

(3)《舊唐書》卷五十三《李米傳》:通鑒卷189,唐武德四年三月。

漢家倉在初唐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洛陽的糧倉,也是關東和關中之間的米糧中轉站。隋代,東南水稻最早集中在洛口倉;唐初規定,杜東以東租來的大米先集中在韓家倉,再由陸路運到陜州,順流而下,進入長安。因此,當時韓家倉取代羅口倉成為中國最大的糧倉。與此同時,原本位於洛陽以北七裏的會洛倉,進入唐朝後已無記載,很可能已被廢棄。河陽倉在隋末被廢棄,但時間不長,地位無關緊要。這樣,韓家倉就取代了惠洛倉和河陽倉,成為洛陽唯壹的糧倉。《通典·食糧》第十二卷記載,天寶八年(749年),全國主要大糧倉總儲糧12656620石,其中甲倉5833400石,占近壹半,為所有糧倉之最。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初唐的統治階級從隋末的戰爭中吸取了教訓。隋末,杜東糧倉不集中,在洛口和羅惠倉庫被人奪取後,杜東終於因嚴重缺糧而被攻破。所以唐朝時,租來的大米首先集中在韓家倉,以保證洛陽的糧食供應。

此外,較小的糧倉有:

開元二年成立的龍門桑,位於龍門縣(今山西河津)黃河岸邊,分水河流域租稻。這也是古代黃河上壹個重要的渡口,大米就是從這裏運往長安的。天寶年間,儲糧23250石。

五老倉,位於汴河和黃河的交匯處。開元以前的邊口,還是隋朝的斑竹口。江淮地區的草米通過通濟渠運輸,第壹站在五郎倉。《舊唐書·李米傳》說:“國儲羅興五老”。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柏(義作邦)崖倉建於鹹亨三年(672)鶴慶縣(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開元十年廢棄,庫容20萬米。唐高宗之後,洛陽至三門峽壹段曾是黃河水運而來,所以鹹亨至開元時期,在黃河北岸的鶴慶縣設立了柏崖倉庫。

渭南倉、鹹亨三年位於渭南縣(今陜西省渭南縣)以東,是渭河、關中草渠沿線的中繼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代六經(卷三)。

②通典卷12食糧。

③《唐·姚輝》卷88;玉海(卷184),食品。

④《唐·姚輝》卷八七。

這些糧倉是按照當時的運糧路線設置和分布的;各倉庫的地理位置與當時的分段運輸方式有很大關系。租來的大米可以由油罐車從江南卸到邊口,進口入庫。然後河船通過黃河進入洛水,將大米儲存在珙縣洛口倉庫。由此可分為西進陜西太原倉兩條路線:壹條回洛水經河陽倉,入嘉倉,“車運或陸路運至陜西”;壹條路線是黃河,經博雅倉由陸路運往陜西。從陜西太原倉庫到長安太倉,水要經過永豐倉庫和渭南倉庫。所謂“節級轉運,水行船總原則,淺水在倉待,則船不留,物不虧”。形成了完整的水運系統。

隋代的六大糧倉中,有三個集中在洛陽附近。唐代最大的漢家倉在洛陽城。這壹時期的重要糧倉多集中在洛陽附近,這與當時的運糧路線密切相關。

原來,這條2000多公裏的大運河,有幾段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給航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其中最困難的是洛陽到長安段。

黃河從洛陽西到陜西省的壹段,以中條山脈和堯山脈為界,河流位於壹個峽谷中。在今天的三門峽地區,河床被矗立在河中央的兩座大石島分成三部分,仿佛為黃河打開了三道閘門,故稱三門。黃河不僅狹窄,水流湍急,而且布滿暗礁,漩渦眾多。此時,如果船運輸不慎,就會翻船。所以隋朝初期,大米被運到洛陽以西。為避三門之險,陸路運輸從小平(今河南省孟津縣西北)開始,經堯山路、寒山路到陜縣,再經黃河運輸。還規定,如果有人能從洛陽運出40米的石頭,通過底柱的危險去京城,就免除征(2)作為獎勵。開帝十五年鑿底柱,就是為了進行三關水運。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兩艘滿載600石的船試圖前往三門;後來到了清元元年(656)、總章三年(670)、懸拱四年(688),幾次開三門河,修棧道,企圖取三門水道,結果未果。因此,這壹時期洛陽到陜西的租米運輸仍以陸路運輸為主。《新唐書·食貨誌》載:“江淮曹操東租之米,含甲倉,以車或陸路運至陜西。”但是,陸路運輸成本巨大。如開元初年,陸路交通使尹從韓家倉到太元倉設置了八個送貨場,間隔四十裏。每輛送貨車花了800次,租的80萬到100萬石的大米花了2月才完成。可見,維持這壹段陸路運輸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物力,是水路運輸中最困難的壹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唐書》卷五十三《食貨誌》。

②《隋書》卷二十四《食貨誌》。

(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附錄壹《三門峽水運簡史》,科學出版社,1959。

從陜西到潼關,黃河是暢通的,但潼關以西的情況就不壹樣了。自秦漢以來,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就以渭水為水運的水路。《史記·留侯世家》說:“江河持天下;西至京師。”隋朝初年,在渭河南岸的平原上,也就是秦嶺北坡上,開鑿了壹條廣通渠,“因渭河多沙,水深不常見”。秦嶺和渭河之間有壹個斷裂帶。秦嶺沿斷層上升,渭河沿斷層下降,所以秦嶺和渭河相對高度懸殊,平原窄,坡度大。從秦嶺流入渭河的支流短而湍急。盛夏暴雨時,從秦嶺北坡沖下來的泥沙填充在渭河河床中,造成“渭河滿沙”。渭河南岸開鑿運河後,泥沙全部流入運河,造成輸水堵塞。隋朝早期開鑿的運河在最後壹年淤塞了。唐高宗鹹亨年間,關中的水運仍來自渭水。《如鏡》卷2009年,宗敬龍活了三年。如果把山東、江蘇、懷古運到京城,牛就死定了。“關中段可能用牛車陸路運輸。開元年間,裴耀慶改革漕運時,仍是“浮於渭上,使關中平原實”。可以看出,從唐初到開元年間,隋朝修建的運河沒有使用,而是渭河和陸路運輸交替使用,難度還是不小的。

隋唐為了避開這兩條險路,修建洛陽作為都城,如果關中地區發生災害,就把政府機關遷到洛陽,方便水運,“船車會集”。隋開帝四年九月,隋文帝到洛陽,次年四月回到長安。關中大旱十四年,劉義隆又率戶口吃洛陽。仁壽四年,楊光登基,開始修建東都洛陽,並於次年大業元年竣工,定都東京。楊光在位十三年,在長安的時間不到四個月,三分之壹在洛陽,其余時間在南北。所以隋朝開皇四年後,對關中和三門峽的水運管理很少。唐朝貞觀初年,李世民以“洛陽乃朝貢之地”為由,試圖修建洛陽,但未能實現。這是因為當時政府內外的高級官員只有642人,每年都需要從陸路和水路前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姚輝》卷87。

(2)隋書(1,2)高祖姬,3,4)煬帝姬。

(3)《通典》卷19《正史》。

運到京城的租來的大米才兩百萬石,問題不大。到高宗開始統治時,國內外從壹級到九級的文武官員人數激增到13,465人。到了凱澤天、中宗時,中央機構日益龐大,形成了官方的“內外盈,居無壹部”。神龍之時,京城有幾十個外國官員。最近壹段時間,沒有...它已經有幾億年的歷史了...江面又寬又寬,不給京師。唐高宗二十七年,他有壹半時間住在洛陽,多半是因為長安幹旱饑餓,所以吃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積財,年富,水運淮海,日見蔓延”;而長安的“府庫倉庫,缺事實,皆傳自北京”。武則天在朝廷的時候就成了神都。在她任職的二十年間,除了在長安的兩年,她都住在洛陽。當然,還有其他政治原因,經濟因素可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足元年(701),在洛陽城立德坊南草渠上挖了壹個新池塘,安排了運送各州大米的租船人。開元十四年七月,水湧入渠,數百米船失。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每年都有大量的租船人抵達洛陽。這次嘉倉出土了題有調祿、天彩、長壽、萬歲、勝利等字樣的明磚,都是高宗、武則天時代進口到嘉倉的租米急劇增加的證據。

根據以上,就清楚了隋朝和唐初為什麽最大的糧倉都集中在洛陽附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唐書》卷五十三《食貨誌》。

(2)普通碼(卷15)和選舉碼(卷17)。

(3)新唐書(126)呂懷深傳。

④《唐聖旨》卷79,儀鳳三年十月幸聖旨。

⑤《舊唐書》(卷四十九)食貨記載。

⑥《舊唐書》卷八《玄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