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分為兩部分:壹部分記錄墨子的言行,闡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早期墨家的思想;另壹部分,尚敬、夏靜、經說上、經說下、大曲、小曲,壹般稱為《墨辯》或《莫箐》,集中體現了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也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的墨家思想。邏輯史上稱為晚期墨家邏輯或墨家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壹,另外兩個是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的理論);它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墨子墨家著作匯編,西漢時由劉向編成七十壹篇,六朝以後逐漸失傳。現在的《道藏》五十三本,原本是翟墨寫的,但也有墨子弟子和後來墨家的著述,是現在研究墨家的主要史料。《墨子》壹書按內容可分為五組:墨子早期七部著作,從親儒到三辯,前三部夾雜儒家學說,應該是墨子早期“師從儒家,受孔子教”的痕跡;後四章主要是關於尚賢、尚同、天誌、節儉、非樂等理論。從《尚賢壹世》到《費儒俠》二十四篇為壹組,系統地反映了墨子的十大命題: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儉、喪節、非樂、誌、鬼、非命。《庚戌至公伯五篇》是墨子言行錄,體例與《論語》相似,由墨子弟子編撰,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壹手資料。以下至後二十篇(含九篇佚文)《備城門》專門論述守城技巧和城防制度,與秦相近,為戰國時期秦國墨家所撰,是研究墨家兵書的重要材料。
墨子內容廣泛,包括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是研究墨子及其後期研究的重要史料。西晉時,陸勝和樂毅都對《墨子》進行了評論,可惜已失傳。如今,孫詒讓的《墨子閑散》和《儒林外史集成》收錄的版本頗受歡迎。
自秦以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如《新序》、《屍解》、《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宮中舊事》、《神仙傳》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誌》將《墨子》記載為七十壹篇。到宋代時只有60篇,目前只有53篇,已佚18篇。其中《節儉》第二部,《節儉與埋葬》第壹、二部,《明鬼》第二部,《飛躍》第二部,《費儒》第壹部均有遺失。除了這八個部分,其他十條全部丟失。在這十篇文章中,只有詩歌是正義的。
《墨子》這本書既不是壹個人寫的,也不是壹蹴而就的。壹般認為《墨子》是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寫的,用來描述墨子的言論。
按照梁啟超的分類,墨子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第壹類:親士、修身、正染、易發、七疾、辭國、三辯。
這種雜有名家之言,夾雜雜家之言。比如《家》篇裏的《》?犯錯者必先敗,犯錯者必先敗。“甘井先竭,木先伐”和“太盛不可守”都出自道教的語言。“修身”二字是儒家的說法。《染》中“染淡了就是淡了,染黃了就是黃了”的嫌疑,是因為名家的本性。“易發”壹詞被懷疑是法家之言,純屬子虛烏有。後四篇是墨家論綱,可能是墨家論綱。
第二類:尚賢、尚同、全愛、非攻、節葬、天庭錄、鬼、不吉利、不吉利、喪事。這壹範疇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第壹部《非攻》和第二部《非儒》外,所有的文章都有“墨子子曰”二字,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寫的墨子的話。
第三類:《經》、《經說》、《大曲》、《小曲》上下篇,共六章。這種被墨家對待的人,叫做墨家辯,也叫墨經。這六篇很難翻譯,古語多,論點深刻,還夾雜著簡單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論,光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真的很難懂。這個範疇是墨子的精髓。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文章是翟墨寫的。而孫詒讓認為是後墨家學者寫的。孫詒讓所依據的壹個原因是,公孫龍與墨子所處的時代不同,公孫龍在墨子身後,不可能有強白石論。
第四類:庚戌、歸義、孟珙、陸溫、公伯等。這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記。也是墨子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分別是十壹條:準備城門,準備高面,準備雲梯,準備水,準備突然,準備山洞,準備蛾伏,迎敵殿,旗,令,雜衛。這種可以說是墨家的兵法。墨子主張不攻,重在守,十壹條都是重在守的方法。墨家兵法是墨家弟子發展出來的。這十壹條中有很多古字,古代兵法中也有很多字,很少翻譯。
這本書的風格樸實無華,但它的壹些內容卻被打了折扣,以至於兩千年來很少有人關心它。直到近代,有學者細讀這部古書,才發現墨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討論了光學(光沿直線傳播,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的壹些成像情況,特別是光通過針孔可以形成倒像的理論)、數學(圓的定義已經得到科學討論)、力學(力與重量的關系已經提出)等自然科學。可惜這門科學,然而這個發現震驚了當下的學術界,讓現代人對墨家乃至百家爭鳴刮目相看。
在壹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