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禹功散簡介

禹功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儒門事親》卷十二方之禹功散 3.1 處方 3.2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方解 3.5 運用 3.6 現代適應證 3.6.1 肝硬化腹水 3.6.2 腎炎水腫 3.7 禹功散的藥理作用 3.7.1 瀉下和利尿作用 3.7.2 對肝膽胃及微生物的影響 3.8 摘錄 4 《壽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4.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4.6 附註 5 《李氏醫鑒》卷三方之禹功散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5.5 加減 5.6 制備方法 5.7 各家論述 5.8 附註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禹功散 1 拼音

yǔ gōng sǎn

2 概述

禹功散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組成為黑牽牛(頭末)4份、茴香(炒)1份,具有逐水通便,行氣消腫之功效。主治陽水。現代常用於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等屬陽水,見有便秘,脈沈有力者。

3 《儒門事親》卷十二方之禹功散

該方劑僅是通過瀉下和利尿作用解除便秘和水腫,而對水腫、腹水的病因不能治療,對門靜脈高壓及循環瘀血無治療作用,僅可用於對癥治療;同時鑒於其對腎臟的損害作用和對子宮的興奮作用,不適合用於腎性水腫便秘和妊娠婦女水腫便秘。[1]

3.1 處方

黑牽牛頭末120克 茴香30克(炒)

黑牽牛(頭末)4份、茴香(炒)1份[2]

3.2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2味***為細末,以生姜汁調3~6g,臨臥服。[2]

3.3 功能主治

《儒門事親》卷十二方之禹功散具有行氣消腫,逐水通便之功效。治陽水、陽黃,便秘脈實,元氣未虛者。

3.4 方解

本方證見遍身水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系由水濕之邪,泛溢肌膚,壅阻臟腑所致。治宜逐水通便為法。方中黑牽牛苦寒,瀉下逐水,且利小便,使水濕之邪從二便排出,為君藥。茴香辛溫行氣,與牽牛同用,可增其逐水通便之功,並使其無寒凝礙水之弊。兩藥配伍,藥簡義周,制小力宏,用於陽水便秘,實為萬當。服加姜汁,以開痰水而和胃氣。[2]

3.5 運用

本方為逐水消腫之劑。以遍身水腫,便秘脈實為證治要點。孕婦慎用。[2]

3.6 現代適應證

[2]

適應證: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等屬陽水,見有便秘,脈沈有力者。

3.6.1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膽汁淤積、循環障礙、代謝障礙等導致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的慢性肝病。由於肝的病理改變導致肝內門靜脈、肝靜脈、肝動脈失去正常關系,肝血管循環紊亂形成門靜脈高壓,使腹腔內臟血管床靜水壓增高,組織液漏人腹腔;同時肝硬化造成低蛋白血壓,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成分滲出;淋巴液回流受阻,使之滲出腹腔;繼發性醛固酮增多使腎鈉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加等均是導致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類便秘乃門靜脈高壓導致腸靜脈回流受阻,腸壁水腫所致腸蠕動障礙所致,在腸壁水腫的情況下,腸黏膜細胞也可能發生水腫,因而可同時發生吸收和分泌障礙。

3.6.2 腎炎水腫

腎炎水腫則是由於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腫脹、毛細血管閉塞、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球管失衡、鈉水瀦留、血容量增加而導致的高血壓急性循環充血和水腫。

此種便秘乃循環充血所致,可發生與肝硬化門脈高壓同樣的便秘。

3.7 禹功散的藥理作用

[3]

3.7.1 瀉下和利尿作用

牽牛子所含牽牛子苷在腸道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強烈 *** 腸道,增加腸蠕動,引起腸黏膜充血、分泌增加,而致瀉下作用;同時牽牛子苷本身也有興奮離體兔腸道平滑肌作用,其水解產物的堿性鹽也可使大小腸收縮能力加強,進壹步增加腸蠕動而產生瀉下作用;在瀉下作用的同時使葡糖從血液中經腎臟迅速排泄而產生利尿作用;另外牽牛子水提物具有抑制15羥前列腺素脫氫酶的作用,從而增強了前列腺素E2利尿作用。小茴香所含茴香油能增強胃腸運動,在腹脹時能促使氣體排出和大便排出,同時茴香可抑制胃酸分泌而具有抗潰瘍作用。生姜丙酮提取物、6姜辣烯酮、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灌胃對胃腸運動均具有推進作用。牽牛子有毒,大量應用時除引起劇烈腹瀉、腹痛、嘔吐外,還能損害腎臟,誘發血尿,嚴重者可損及中樞神經系統;同時,牽牛子能興奮子宮平滑肌而引起子宮強烈收縮。茴香對中樞及神經肌肉也有麻醉作用,用藥劑量不宜過大,用藥時間不宜過久。

3.7.2 對肝膽胃及微生物的影響

君藥牽牛子有利尿作用,主要是通過使血中的葡糖迅速排出所致,對肝膽功能及微生物目前尚未發現其有關影響。茴香有利膽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其揮發油對真菌孢子、鳥型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滅菌作用。生姜油對急性肝損傷有抑制作用,6姜辣醇、8姜辣醇均有顯著的利膽作用。生姜油60%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生姜水浸劑對肺炎雙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沙門菌、霍亂弧菌及傷寒桿菌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 *** 滴蟲有殺滅作用;生姜提取物對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須瘡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均有明顯的殺滅作用。

3.8 摘錄

《儒門事親》卷十二

4 《壽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 4.1 方名

禹功散

4.2 組成

陳皮1錢,半夏(姜制)1錢,赤茯苓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術(炒)1錢,木通1錢,條芩8分,升麻3分,甘草3分,山梔子(炒)1錢。

4.3 主治

《壽世保元》卷五方之禹功散主治膀胱有熱,小便不通。

4.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2鐘,煎至1鐘,不拘時服。少時,以雞翎探吐之,得解而止。

4.5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4.6 附註

此方妙在吐,譬如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不瀝,拔之則水通流泄矣。

5 《李氏醫鑒》卷三方之禹功散 5.1 方名

禹功散

5.2 組成

黑牽牛4兩,茴香1兩,荔枝核。

5.3 主治

《李氏醫鑒》卷三方之禹功散主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5.4 禹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姜汁調下。

5.5 加減

或加木香1兩。

5.6 制備方法

上為末。

5.7 各家論述

方中牽牛辛烈, 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行水泄濕,兼通大腸風秘;茴香辛熱溫散,能暖丹田,祛小腸冷氣,同入下焦以泄陰邪;荔核似睪丸,故治(疒頹)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

5.8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