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伏熱簡介

古籍中的伏熱簡介

伏熱為病證名。泛指熱邪深伏於體內的發熱病證。出《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裏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裏熱。”伏熱,章虛谷引申為伏邪。《重訂廣溫熱論·清涼法》:“溫熱郁於氣分為伏熱,郁於血分為伏火,通稱伏邪……凡用清涼方法,必先辨其為伏熱,為伏火。熱屬氣分,為虛而無形。如盛夏酷暑炎蒸,雖揮汗淋漓,壹遇涼風而即解,故人身之熱,氣清即退。至其清熱之法,首用辛涼繼用輕清者,所以清肅氣分之浮熱也。終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氣分之燥熱也。”參見發熱、風溫、暑溫:發熱為癥狀名。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指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壹般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屬於實,可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癥;內傷多虛,可見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由於發熱的類型不同,又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因發熱時間不同,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因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痰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風溫為病名。1.指感受風熱引起的溫病。見《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溫病條辨·上焦篇》:“風溫者,初春陽氣始升,厥陰行令,風夾溫也。”多發於冬春二季。主要癥狀有發熱、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初起病在衛分及氣分,治宜辛涼透表,方用銀翹散、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等加減。如見高熱神誌昏迷,手足瘈疭,脈數疾者,為熱盛劫津,逆傳心包,營血受灼,肝風內動。宜清營泄熱,平肝息風,用羚角鉤藤湯、犀角地黃湯、清營湯、至寶丹、紫雪丹

詳見百科詞條:伏熱 [ 最後修訂於2016/4/2 9:17:52 ***1504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