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歷史上第壹位狀元趙冠文出自臨桂。自唐代以來,臨桂產生了5位狀元、2位第二名狀元、291位狀元,被譽為“狀元之鄉”。“壹縣八士三科兩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的傳奇故事。這個縣就是現在的臨桂,廣西桂林的壹個新區。“八士”是指臨桂曾經壹年中得八士;《三科》講的是光緒年間的三次科舉考試,臨桂出了兩個狀元,不僅震驚了當時的清朝朝野,也證明了“山清水秀出人才”的千古佳話。
桂林有句順口溜,說的是“臨桂在先,桂林在後”。臨桂有老資歷。據說早在3萬年前就有文物考古證據,先民就在臨桂這裏居住。不管是真是假,桂林在唐朝的官制中被稱為臨桂。桂林古稱貴州、臨桂。自唐代以來,桂林在官制上壹直被稱為臨桂。民國初年改為桂林縣,1940建立桂林市。現在的臨桂縣建制始於漢代丁原六年,即111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是壹個傑出人物和英雄的寶庫。自895年唐代臨桂人趙冠文中得狀元,成為桂林乃至廣西歷史上第壹個狀元以來,科舉制度下的臨桂已產生5個狀元,2個第二名,291名進士,在歷代廣西各縣中排名第壹,名副其實。據史料記載,明清廣西共有711名進士,臨桂占242名。廣西歷史上,狀元七人九人,臨桂占了壹半以上。
清代桂中四狀元,即、、、姚,均在臨桂縣,尤以龍啟瑞之後。“壹縣八士,三科兩狀元”的故事,成為中國科舉史上永恒的佳話。據說當時在北京參加考試的進士,壹聽說對方是廣西臨桂人,都是滿臉笑容,紛紛請客吃飯,結交朋友,為的是以後辦事方便。有壹段時間,很多臨桂士人幾乎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飯。
如今,徜徉在靖江古王城下,研究正陽門上“三元記”的文字,許多文人試圖解開臨桂古狀元之謎,卻始終難以找到統壹的答案。
有人說是因為美麗的自然風光,桂林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狀元,也有人說桂林有狀元石。桂林富博還珠洞內有壹圓錐形倒石柱,錐尖離地約兩寸。據傳說,石柱可以伸縮。每當它下降觸地壹次,當地就會出現壹個冠軍,所以被稱為冠軍石。
明朝鄭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時任雲南巡檢司副使的桂林詩人魚寶回到桂林。據說魚寶在參觀富博還珠洞時靈光壹現。他不僅興致勃勃地寫了壹首詩,還大膽預言將有狀元,桂林才子,百年狀元。這個預言終於在清朝實現了。排名前四的學者是:陳季常、龍啟瑞、張建勛和劉福耀。
魚寶的預言在清朝真的實現了,歷史的傳說也許只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反映。其實,臨桂多得狀元,與歷史上桂林讀書的繁榮是分不開的。南朝著名詩人顏延之任石安縣令,即在杜秀峰手下建巖掘室,讀經學文,開啟了桂林整個學風。
隋唐時期,桂林各地建立了私立學校和國立學校。隋開帝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桂林都督命興辦學校,推廣教育。唐歷元年,杜秀峰下建貴州中學,成為當時廣西較早的官學,學風日益濃厚。宋代著名理學家朱應邀重修《靖江官學錄》,清代桂林大學得到皇帝禦書。
當時各類學校不計其數,各類私立學校更是多如牛毛。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和愛讀書的氛圍自然相當濃厚。據史料記載,桂林古代書院多達13所,其中最著名的是與清代秀峰書院、景谷書院、桂山書院齊名的桂林第壹書院——宣城書院。強大的文化和教育使得粵西有很多被稱為聖賢的人。明清時期,桂林靖江望城被選為宮媛,即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全國各地的學者雲集桂林。據說他們住的科迪館,也就是桂林西華門附近的李喜華,很快就變成了讀書街。
為了幫助讀書人趕考,許多普通人開設了客棧,如高盛客棧、三元客棧、宮媛客棧、濟和客棧、文昌客棧、鄧柯客棧等,這些都是當時的著名標誌。從客棧的名字,人們不難體會到當時桂林文風的繁榮。
在參加考試的學者中,臨桂的學者可以說是最搶眼的,其中不乏大師。在這裏,我們不能不說壹代大學者陳宏謀和他的曾孫陳季常的故事。陳季常是清代嘉慶二十五年的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最後壹位狀元。在清朝26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兩個人獲得過狀元的稱號,陳季常就是其中之壹。縱觀中國古代從隋朝到清朝實行科舉制度的1.297年間,只有1.3人是出類拔萃的。現在,人們在桂林靖江王城正陽門上看到的三字和四字,講述著陳季常的故事。
陳季常的曾祖父陳宏謀是清代的壹位大學者,他是太子的官員,是東亭的學者和總理,盡管他只是獲得了學者的位置。陳鴻謀,字孺子,號榮門,清雍正元年春,在科恩中進士,為第壹舉人。同年八月中旬考第108號,殿試前三名中第九名。乾隆年間,歷任官員、政治使節、總督、東葛大學士、宰相、工部尚書。他是清代廣西最高的官員——宰相,為官時間最長——48年。他最多經歷了12省,成就卓著,也是民間影響最大的清官名臣。如今,坐落在臨桂新區四塘鄉橫山村的陳氏宗祠和祠堂,似乎仍在述說著壹位大學者陳鴻謀及其家族的千古傳奇,同時也見證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桂林的悠久歷史!
古臨桂縣不愧為歷史上廣西狀元、學者最多的名縣。現在,臨桂縣已經成為桂林的新城區,相信會有更多的冠軍批量湧現。(丙戌銀麥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