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國古代關於人生修養領域的壹部道德哲學專著。它原本屬於《禮記》第三十壹章,是儒家經典之壹。據說是戰國時期子思寫的。其內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作為世界的本體,認為“誠”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博學、質疑、慎思、明辨、持之以恒”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為《禮記·戴孝》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際上是秦漢時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擴展數據:
《禮記》的過程
據說是由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所撰,西漢禮樂學家戴勝主編,孔子弟子所寫的詩、書、禮、樂、變、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學的載體。然而,要通讀它們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做出更多的解釋,以幫助我們理解六經中的儀式。
不懂禮儀,儀式就成了無價值的儀式。因此,七十後在實踐禮儀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解釋經典含義的論文,統稱為“紀”,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西漢時期仍有不少用先秦古文寫成的“筆記”,其中包括《漢授藝術史》、《文學史》中的“131篇”。
百度百科-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