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五原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予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裏在忻州市東南三公裏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貂蟬生於何方?壹說臨洮,壹說米脂,壹說忻州。
臨洮之說源於《三國誌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裏說則因陜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忻州民間有雲: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蟬,定襄出了呂布後,當地風水都被占盡了。除了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說,該村外曾立過“貂蟬故裏”的石碑,村中還有墓與廟,還有壹條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 白門樓事發後,貂蟬會是怎樣的命運呢?有這樣幾種傳說。壹說是曹操得知關羽把貂蟬藏在靜慈庵,就暗中派人緝拿,貂蟬為絕曹的野心,遂撲劍自殺;壹說貂蟬出家為尼,其間寫了佚名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壽終庵中;壹說曹操采納荀攸之計,為離間桃園三兄弟,而把貂蟬明許關羽,暗應劉備,為絕曹念,關羽殺了貂蟬;還有壹說是,關羽把貂蟬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蟬壹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蟬墓及紀念殿堂,還在後殿供奉了關公。前些時候又添新聞,成都北郊壹位曾姓老人曾撿得壹塊碑,碑文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於蜀中而了結殘生。
有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指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按“並州”乃為州名,並非郡名,但網絡上可見數據皆作如此寫法,或許有源自同壹來源而相互轉抄之可能;即使如此,這個說法仍大有問題。據孟先生聲稱,已發現了貂蟬的故裏,乃在今“忻州市東南三公裏的木芝村”;本文前面已經提過,“忻州”是隋、唐以後才有的地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山西二·忻州》寫道: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太原郡地,漢因之。後漢末為新興郡地,晉因之。北魏兼置肆州,永安中又改郡為永安郡。後周徙州於鴈門郡。隋開皇初復改置新興郡,旋廢。十八年,置忻州,因忻口為名。大業三年州廢,屬樓煩郡,義寧初復置新興郡。唐武德初又改為忻州,天寶初曰新興郡。幹元初復故。宋仍為忻州,金因之。元初改為為九原府,旋復故。明初仍曰忻州,以州治秀容縣省入。
元雜劇作家在並未細究忻州作為地理名詞在理史上的沿革過程的情形下,錯以為前朝宋時的忻州亦可推用在兩漢、三國,因而留下如此謬柄;按今日的忻州市,在東漢時屬並州太原郡陽曲縣轄下,到了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時,曹操另置新興郡,郡治所在為九原縣,即今之忻縣,根據清代學者吳增僅撰、楊守敬補正的《三國郡縣表附考證》記載:
新興郡,《魏武紀》: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朔方、五原四郡,各置壹縣領其民,立以為新興郡,《太原府誌》:治九原。
九原,故屬五原。《元和誌》:漢末徙置太原陽曲縣界,屬新興郡。
因此,就算貂蟬實有其人,起碼在她生前,向別人說起她的出生地時,也絕不會是:“並州九原縣木耳村人”。另察魏文帝黃初元年時,復置於建安十八年時省入冀州之並州,並以太原郡郡治晉陽為並州州治,而中國地圖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三國時代“冀州並州地圖”頁上,標示太原郡晉陽所在上方即有「並州」二粗體黑字,或許孟先生未及細辨,誤以為此“並州”即為郡名,從而有“並州郡九原縣”之說?
話說回來,當初雜劇《連環計》作者之所以要將貂蟬說成忻州人氏,主要是因呂布的籍貫在並州五原郡九原縣,而元代時的忻州,屬九原府,既然戲裏貂蟬與呂布本為夫妻,兩人出自同壹鄉裏似乎便是順理成章之事;只是為了遷就呂布“五原九原”的出身,而把貂蟬設計成元人所理解中的「九原忻州」人,殊不知,這又是壹個更大的錯誤!因為呂布生前時的“五原郡九原縣”,在今包頭市西方,建安二十年時,五原郡為曹操所省廢,九原縣治才向東南內遷,而成為新興郡的郡治,也就是今日的忻縣所在;至於說到包頭與忻州的距離,可是足足有兩百八十公裏之遙,實在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