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額頭下的老虎胡子和珠子的形象。據《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和句芒都“騎過雨龍”。還有其他秘書,《顓頊、乘龍與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把龍分為四種:有鱗的叫龍,有翅的叫應龍,有角的叫龍,無角的叫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龍紋,來自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中的茶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而得名,與遼寧省相鄰,茶海遺址在遼寧省阜新縣)。發現壹條長約19.7米的龍,堆置紅褐色石塊。興隆窪文化中這種龍的發現,把中國的龍崇拜歷史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無法對大多數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圖騰擁有風、雨、電的力量,山的雄姿,像魚壹樣在水中遊動,像鳥壹樣在空中飛翔。所以很多動物的特征都集中在龍身上,龍也逐漸變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所有動物的頭,是無所不能的神。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龍的形象。其中壹個據說身材修長,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質動物,兼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無所不能。太上洞《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名,62個龍王名。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
新龍(18)宋太祖的化石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讓河長適時祭奠。《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關於龍的起源,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達成了比較壹致的認識:龍是各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崇拜的象征。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壹種虛擬動物,屬於水,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龍,鱗蟲之長,春分升天,秋分潛。“鱗蟲”是水蛇、鱷魚之類的。龍壹般生活在水中,春分時,下雨滋潤幼苗。龍的形象比較概括,但是標準的龍的形象出現在皇帝身上:伏羲女媧的頭是壹條蛇。“蛇身”是蛇紋身,是古越族的習俗。後來的皇帝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仍然是細長的蛇形身體。《說文》:那曼,越南東南部,蛇種。道路的歷史:黃三的蛇身。《易思戰》:雲如龍。這些記載表明,皇帝身上的龍紋源於越文化的蛇。自古以來,龍鳳合稱。龍是雨,鳳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