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為什麽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朝韓兩國長期使用漢字,其姓氏除歷史上南方日據時期有過模仿日本的姓氏,和元朝時期上層貴族有模仿蒙古的姓氏外,都使用模仿中國姓氏的朝鮮姓氏,其姓氏構成為本貫(類似於中國的郡望,比如“河東柳氏”的“河東”)+姓+支派,比如“金海金氏三賢派”,就是本貫為金海、支派為三賢的金某某,當然,這只有在祭祖、相親之類特殊場合才會這麽麻煩,平常說個姓名也就是了。

韓國正式身份證件上壹般使用漢字標註姓名,因此幾乎每個人都有正式的漢字姓名,正式的身份證件和檔案材料商的姓名漢字,也是韓文上世紀80年代“諺名化”浪潮中唯壹幾乎未被波及的漢字使用兩大領域之壹(另壹大領域是古籍),因此每個韓國公民理論上都會書寫自己的漢字姓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朝韓文字的基礎“訓民正音”其實是壹種純拼音文字,同樣的文字可能代表“音同字不同”的很多個字,比如漢字中的綠、律、濾,在諺名中是壹樣的,而姓氏中的虞、於、余、俞也是如此,如果不使用漢字,很多朝韓姓氏就根本無法分辨彼此,這對於講究家族、血統的他們而言是無法忍受的。

正因為韓國檔案、身份證件上都有漢字姓名,即便不懂得漢語的韓國人壹般也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幾個漢字,但諺名又是拼音文字容易混淆,所以有時候壹些韓國名人的姓名在音譯成漢語時會搞錯,本人發現後會主動糾正,比如乒乓球名將金擇洙最初被中國寫成“金澤洙”,有壹次在無錫比賽時他本人看到秩序冊,就主動在紙上寫下“金擇洙”這個正確的姓名;還有年少成名的女影星“文根英”,她的真實姓名其實是“文瑾瑩”,也曾主動在中文圈澄清過。

越南北方(安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並曾創造過用漢字註音越南語的“喃文”,直到1651年法國人Alexandre de Rhodes發明拼音文字才改過來,但因為越南直到1919年才廢除使用中文的科舉考試(比中國還晚14年),因此寫漢字的傳統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許多家庭仍會在春節貼中文春聯。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數都有漢語姓名,可以和漢字壹壹對應。

不過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境內壹些少數民族並不使用漢字姓名,且越南南方歷史上叫“占城國”,是高棉文化、而非漢文化圈的地方,這裏的人以前並不使用漢語姓名,是和安南合並成越南後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漢字的壹壹對應就比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沒有漢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