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1372)的壹天,對於亞聖孟子的神靈來說並不是壹個安靜和平的日子。這壹天,盛怒的朱元璋把孟子的牌位從孔廟中撤了下來。這件事情的發生,不僅對孟子本人,而且對儒家傳統信仰均產生了極為強烈的沖擊。
舊時中國的孔廟(或稱文廟),多以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祀孔子,其中顏淵和子思居於孔子的右邊,曾參和孟軻居於孔子的左邊,統稱四配。那麽為什麽朱元璋會如此憤怒地將孟子清理出四配之外呢?
首先,這要從朱元璋身上挖掘原因。在朱元璋壹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時而重用佛家、道家禮法,時而殺戮和尚與道士,對儒家、法家等流派也是如此。雖然他時常大罵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但朱元璋的治國思想精髓又與法家相關。如此矛盾的性格是其暴怒的伏筆。朱元璋起先對於孔子是較為尊敬的。
另壹方面,孟子的思想也是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裏表現最為突出。《孟子》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壹句即使是今天的我們也能脫口而出。孟子認為,“保民為王,莫之能禦也”,也就是說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國家的三寶,誰能保護人民誰就可以稱王。換句話說,如果殘害百姓,就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了也應該被推翻打倒。推翻這樣的君主,不算犯上作亂的弒君行為。這樣的思想很明顯地折射出孟子的另壹個觀點——不主張天下百姓效忠於壹姓壹人。
孟子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君臣關系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天子權威。這樣的觀點本質上已經觸碰到了朱元璋作為帝王的雷區。
除此之外,孟子思想中關於“如何得到民”的部分中提到,以德服人才可以得到民心,以力服人則是暴君的霸道行徑。以力服人還極容易導致戰爭,戰爭時人民流離失所即為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