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洛陽伽藍記的文獻價值

洛陽伽藍記的文獻價值

《洛陽伽藍記》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在20世紀,研究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北朝史學、中古佛學、中古文學、語言學、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宗教建築等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及研究空間。 《洛陽伽藍記》的史學價值,史學界有較多的討論及研究。

首先,在史學理論方面,臺灣學者何寄澎《試論楊炫之的歷史精神》提出楊氏是在壹份濃厚歷史感的驅策下創作《伽藍記》的,其撰作的真正目的乃是要傳述壹段“信史”。李曉明《〈洛陽伽藍記〉的特點》,認為《伽藍記》有以下幾方面的史學特點和價值:(1)因地敘事,以地系史;(2)采取多樣形式,寓褒貶於敘事之中;(3)廣泛的史料來源和多方參證、勇於存疑的治史態度相結合;(4)豐碩的歷史文學成就。王美秀《從質疑歷史到爭奪詮釋權——以〈洛陽伽藍記〉的歷史論述為例》,指出楊炫之身處中國民族激烈沖突的時代,在北魏長期漢化之後又遭遇所謂鮮卑化的文化逆流,其牽動的文化認同問題勢難規避,此書顯露的歷史特質與此深有淵源。

其次,《伽藍記》在佛教史研究領域得到了人們的關註。如潘桂明《〈洛陽伽藍記〉與北朝佛教》根據《伽藍記》記載的有關佛教事跡,勾畫了佛教在北魏洛陽繁盛的圖景。盧寧《由〈洛陽伽藍記〉看北魏的中原法化》從《洛陽伽藍記》保存的有關建築園林、教法流播、民俗風情等大量寶貴資料分析,認為北魏統治者推行的漢化與佛教法化對中原地區產生過巨大影響。

再次,人們對《伽藍記》所反映的北魏社會經濟、風俗民情、音樂藝術、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多有探究。如黃公渚《〈洛陽伽藍記〉的現實意義》,從揭露統治者的醜惡、反映都市經濟面貌、記錄各階層的動態和社會風尚等方面探討了《洛陽伽藍記》的社會現實意義。 《洛陽伽藍記》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四庫館臣評“其文秾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註》‘肩隨’。”但由於傳統的文學史研究多重南朝而輕北朝,《洛陽伽藍記》亦因此淪為遺珠。直至20世紀80年代,《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才逐漸得到學界較多關註,林文月《〈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論》認為:楊炫之以冷筆寫空閭,故條理井然,以熱筆寫時間,故好惡分明,有別於後世修史之枯淡處,冷熱交織,遂令這部奇書呈現特殊面貌,而永垂不朽。曹虹的《〈洛陽伽藍記〉新探》則認為,《洛陽伽藍記》整體組織上善於經緯,融史筆與文采於壹爐的局部描述是《洛陽伽藍記》壹書的不可多得之處。

韓國學者成潤淑《〈洛陽伽藍記〉的小說藝術研究》在範祥雍研究的基礎上,對《洛陽伽藍記》的小說史價值作了專題研究,認為該書已符合小說演進中的各種特質,不論從題材上還是從藝術手法,都已成為介乎六朝殘叢小語與唐代傳奇之間的過渡形態,臺灣林晉士《〈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上之價值》對《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史價值進行了全面研究,指出《洛陽伽藍記》不但在散文史和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從文學史料的角度而言,《洛陽伽藍記》記載的古籍逸文與俗諺歌謠,也為後世的文學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伽藍記》佛寺為中心,記述北魏京城的建築,次序整然,體例明晰,是研究北魏洛陽城市規劃、建築和園林藝術的重要資料。勞幹《北魏洛陽城圖的復原》,利用《洛陽伽藍記》和《帝王世紀》、《續漢書》郡國誌劉昭註引《晉元康地道記》等資料繪出了北魏洛陽城復原圖。何炳棣《北魏洛陽城邦規劃》根據《洛陽伽藍記》的記栽,確定了洛陽的規模和建築,提出北魏洛陽的“坊裏制”不只是土地利用制度,而是根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不同社會經濟性能的全盤都市設計。孟凡人《北魏洛陽外郭城形制初探》,參照《洛陽伽藍記》記栽,結合墓誌以及部分地區的實地考察,對洛陽外郭的形狀、郭門、城墻和主要建築布局等進行了探究。張金龍《北魏洛陽裏坊制度探微》結合《魏書》和《洛陽伽藍記》記載,對寧術界研究歧見較大、或未曾註意又關涉洛陽裏坊制度認識的壹些主要問題作了探索。薛瑞澤《讀〈洛陽伽藍記〉論北魏洛陽的寺院園林》,認為北魏洛陽寺院園林的構成有兩種形式,其寺院園林具有達官貴人園林的特色。

在此方面,日本學者亦用力頗多,如水野清壹《洛都永寧寺解》(註:該文1939年初次發表,收入《中國佛教美術》,1968年),森鹿三《關於北魏洛陽城的規模》1(註:該文1952年初次發在,收人《東洋學研究》歷史地理篇,1970年)、服部克彥《北魏洛陽的社會與文化》(1965年)和《續北魏洛陽的社會與文化年》(1968)等,均是以《洛陽伽藍記》作為為主要史料的翹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