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道教的發展

請問道教的發展

道教的思想淵源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

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原始宗教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蔔,到殷周時期逐漸演變為祭天祭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發生了顯著的理性進化,與社會文化知識不同。在百家爭鳴中,道家、儒家、墨家是“出類拔萃之士”,陰陽家、神仙家在當時的興起在歷史上有壹定影響。

到了漢末,因為戰爭和漢朝的崩潰,迫切需要宗教,於是儒學逐漸宗教化,佛教也在這個時候傳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幻數最終與漢代黃老所倡導的思潮融合在壹起。道教門派也在此時形成。

道教的歷史大體分為四個時期:漢魏晉的起源、唐宋的興盛、元明全真教的興起和清代以後的衰落。

漢魏晉起源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壹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

壹是《太平經》的流傳,二是張道陵的《五米豆刀》(石天刀)。

漢順帝年間(126-144),《太平經》(即太平經,據信出自齊人甘仲克編的《保元太平經》)流傳甚廣。到了漢靈帝時,張角在太平清領署傳教,綽號太平道,自稱大德老師,追隨者遍布九州,已經頗有影響。

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漸衰落。同樣是在東漢,舜帝在東漢時,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學道,招募弟子傳教,信徒造五米,故稱五門米道(也有研究稱,因信仰北鬥南鬥等五星,又與蜀地密教相結合,故稱五門米道)。張衡之子、張衡之孫張祿在漢中多年,後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五鬥米道的影響從西南角在海上傳播,進而發展成為道教正宗的石天道。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入,道教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同時,道教也吸收了當時流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系統論述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撰寫了《抱樸子》,這是道教理論的第壹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在北魏太祖的支持下建立了“北”道,陸建立了“南”道。

唐宋盛世

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二為祖,宋真宗和宋徽宗也極度信仰道教,宋徽宗甚至自稱“道君皇帝”,道教因此備受推崇,成為國教。這時,茅山、格致等派系出現,石天道也重新崛起。自漢晉以來,道家但丁學派壹直隱匿不露。在韓中立、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下,內丹學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在理論上,陳摶和張伯端的“內丹說”很受歡迎。

在這個階段,道教不僅在中國發展,而且通過遷徙和文化交流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比如東晉末年,五鬥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魯迅率兵到了越南(交州)。越南人李陀幫助魯迅攻打膠州府城,失敗後自殺。這是道教傳入越南的最早記錄。

在宋代道教中,忻州龍虎山石天世系被封,始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據《宋史》記載,天盛八年(1030),賈殷賜先生,別號張騫,忻州龍虎山人。當他到達宋徽宗時,雖然他珍視道士林靈素,但他只給了石天家族壹份壹般的禮物。

元明時期全真教的產生

宋末元初,由王重陽倡導的全真道在北方出現。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蒙古為成吉思汗傳教,希望他不要濫殺無辜。他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掌管天下道教的權力。同時,為了應對全真教的迅速崛起,將原來的龍虎山石天道教、茅山上清派、格竈山靈寶派合二為壹,尊張天師為創始人,從而正式形成了北方全真派、南方正壹派兩大道教派別的格局。

明朝永樂皇帝朱迪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犧牲真武的張三豐和吳唐壹族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此時,道教在中國各種宗教中仍占主導地位。

清後衰落

清朝以後,道教基本停止發展。清朝以來,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打壓以漢人為主的道教。道教從此衰落。進入現代社會後,道教更加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實施,中國道教協會於1957在中國大陸成立,管理中國道教內部事務。文革後,道教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但道士出家的並不多。

目前,中國大陸有全真教和正壹派教徒5萬多人,正式開放的道觀有5000多座。道教組織包括中國道教協會、省級地方道教協會和地區(市)地方道教協會。

臺灣省的道教

臺灣省道教基本上是隨著早期漢族移民來到臺灣省的。日據末期,很多人信奉道教,以示民族立場。所以道教被打壓,道觀屢遭破壞,需要作為佛像或民間神靈來保存。這種混雜的現象壹直延續至今,也導致了道教和佛教在臺灣不分家的局面。

1949年,正義路第63代石天張恩普抵達臺灣省。1969年出現後,臺江西省全國代表大會推張恩普的侄兒張為代理主持教理,現居臺灣省漢朝府。

2008年,張掌管羽化,如今已是第六十四代道真。

根據臺灣省民政廳的統計,道教是臺灣省最大的宗教。

道教神靈

道教是多神教。道教所崇拜的神有很多種,下面只介紹其中壹些地位和影響較高的神。

道士三清

三清

1.三清是指元代的佛,靈寶的佛,道德的佛。他們是道教的最高神,他們實際上是“道”的三位壹體。“三清”的觀念始於六朝,但此時的“三清”多指“三清境界”,即太清境界、玉清境界、上清境界,分別居住著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後來,“三清”逐漸成為元代佛、靈寶佛、道德佛的通俗稱呼,“三清地”也成為其居住地。

於斯

2.四皇是僅次於三清的四大天帝。具體來說,他們指的是宣的玉帝(掌管萬物)、北極的漢帝(掌管眾星)、勾陳的帝(掌管萬物)、上宮的帝(掌管萬雷和地上的軍事革命)。

劉玉

3.六皇權:道教曾經有“六皇權”之說,分別是:統治萬日的天金闕,擁有至高無上的自然奇觀米拉給玉帝,統轄萬雷兵變的勾陳皇帝,統轄萬類的皇帝,統轄萬類的董繼青化皇帝,拯救苦難的太乙皇帝。這種說法源於中國古代的“六合”觀念。所謂“六合”,是指宇宙的巨大空間,即上、下、四個方向(東、西、南、北)。

田璇大師

田璇大師指的是楊誌大天尊。天地伏大師,教法力掌管法力。

玉皇大帝

玉帝玉帝似乎是普通人眼中天上最高的神。有人認為是由殷商時期的最高神“帝”或“神”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地圖中,有“玉帝道君”和“高玉帝”的名號,但等級都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側的第11和第19位。宋真宗說,他的遠祖趙接到玉帝的命令,把天書賜給了。因此玉皇大帝被封為“太上皇田凱持真身大天帝禦歷”,後來惠宗又加為“太上皇田凱持真身大天帝禦歷”,大大提高了玉皇大帝在民間的威望,使玉皇大帝信仰深入人心。道教多將玉帝視為“三清”之下的“四皇”之壹,認為他是“三清”之後的“永遠領導宇宙的君王”,其職能是“接受三清的命令,考核魏紫的朝廷”,“掌管小事,提交大事”。每年正月初九,玉帝誕日,道觀和民間常舉行“玉帝會”。

星星之神

星星之神在道教中地位很高,主要有五個obsidians(五星)——歲星(木星)、振興(土星)、太白(金星)、陳星(水星)、霍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北、南的“五星”,以及二十八星、紫微院星、太尉院星、天師院星。其中,最受推崇的是“Doum”。“鬥姆”為女性人物,相傳生下北鬥七星,可治病。此外,北鬥和南鬥邢俊也很受世人推崇。據《杜任靜》記載,北鬥是死亡之主,南鬥是生命之主,所以很多人都舉辦“北鬥會”、“南鬥會”。在四大星神中,還有影響力很大的四方二十八星王。二十八宿中,東邊七宿(角、角、叉、房、心、尾、簸箕)組成壹條龍,稱為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鳥)組成鳥形,稱為朱雀;西方的七個小屋(魁、樓、胃、昂、比、狗和神)組成壹只老虎,稱為白虎。北方七宿(桶、牛、女、虛、危、房、墻)形成龜形,稱為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四方之神”。

三官皇

大皇帝的“三官”,就是天、地、水的“三官”。關於它們的起源,有多種學說,或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源於五行中的金(主源)、土(主源)、水(主源)三氣,或認為它們是堯、舜、禹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漢末石天道教在為病人祈福時舉行“三官書法”儀式,即把病人的名字和供狀寫在紙上,分別呈給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吏”配合“三元”,成為“上元天帝”、“中元地帝”、“下元水帝”。相傳天官可保佑,地機能譴責,水機能救濟厄,分別生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了祈福、除罪、消災,全國各地的人們經常在這三天分別舉行“上元會”、“中原會”、“夏媛會”。

文學之神

文昌帝文昌,原為星名,又稱文曲星或文星。在古代,它被認為是掌管雲紋名聲的明星。在漢代特指天空中文昌宮的第四顆星——四明星。成為道教和民間信仰的文昌皇帝,與蜀中梓潼神張亞子(又名張惡子或張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他夢見張亞子出現,讓他做左丞相。唐末,為了躲避黃巢之亂,唐僖宗親自拜梓潼神,立張亞子為吉順王。經過唐太宗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從壹個地方神變成了世人崇拜的神。到了宋代,梓潼神多次被皇帝加封,因預言科舉功名而深得士人信任。元延祐三年(1316),封張亞子為“魯帝,助元文昌”,並任命為忠孝益民廉潔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合而為壹,並稱文昌帝。元明以後,許多地方修建了文昌宮和文昌廟,人們在二月初三文昌帝生日那天舉行“文昌會”。

四大天師

“石天”曾是古代對有道行的人的尊稱,後來道家稱張道陵為石天。“四天師”是道教歷史上的四個重要真人,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遜(徐景陽飾)、撒手鐧,是玉帝童鳴殿前的四神。

財神

關公的武財神·趙公明;財神是比根和範蠡。此外,人們信仰財神教,如五聖、柴榮、愛財之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沈萬三等。就信仰的廣泛性和與道教的關系而言,他們分別是武文財神、五聖、和合二仙和文昌帝。趙公明,也被稱為召公元帥。今天道教主要是拜他為財神,但他也是道教四大元帥之壹。

四名法警保護法律

在道法慧遠中,四大元帥的名字分別是田鵬於震壽元真君、天昱仁淩誌福真君、易生寶德初晴真君和佑聖真武陵應真君..卷十五曰:“田鵬元帥光照我,田豫元帥以劍護我,聖人真君子以戟護我,神秘無邪以水火助我。”說明玉璽、玉劍、大戟、水火土是四大元帥的神器。此外,第三十九卷還以四聖命名四大元帥,稱田鵬於震壽元真君為田鵬元帥真君,天佑仁智伏苓真君為天宇元帥真君,易生寶德初晴真君為易生寶真君,又生真武靈為紫帝,玉虛師太為田璇神。這是道教保護四大元帥的別稱。

四名法警

馬(帝)、(之壹)、(文元帥)和關羽(關君)。道長在道場祈福時,壹般會請四大元帥前來幫忙驅邪降妖。

王靈官

王靈官是道教的鎮山神護法,類似於佛教的韋陀。有的書上說他是武當山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也叫五靈官。宋代出現了“火車王靈官”,守道觀大門的靈官壹般指的就是這個王靈官。王靈官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地,不遺余力地除惡,所以百姓稱贊他;“三只眼睛能看清天下事,壹鞭能把天下人打醒。”

八仙

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大神仙:鐵拐李(李璇)、韓中立(鐘離權)、張老郭、藍采和、何仙姑(何小雲)、呂洞賓(呂燕)、韓湘子、曹國九(曹景秀)。道教歷史上,確實有八種人不是後人杜撰的。這些只是道教所崇拜的神的壹小部分。其實道教所拜的神有幾千個,大部分都是在齋戒儀式的時候恭敬地邀請來的。比如唐宋時期的《道教模型大全》、《道門定制》等道教典籍,就收錄了大量道教神仙的名字。此外,道教典籍中也記載了各種神仙的事跡,如漢代的《烈仙傳》、晉代的《神仙傳》、元代的《神仙風貌與道教壹面鏡子》等,都記載了歷代神仙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