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碗酒”緣於土家族,據說是起源於周朝。按本地的講法,與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關,當年巴蔓子將軍因國內有難,去楚國搬救兵,楚國要求巴國給三座城。
楚兵解救巴國後,楚使請巴國割讓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國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頭換取城池。重了信譽,保了國家。“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頭之前,喝酒後摔碎碗,再拔劍自刎。這種大義人,天下少見,想想也夠悲壯的。後人為紀念他,摔些酒碗也是學他的豪氣,學他的作派,學他的舍身取義,學他的決絕篤誠。
飲壹碗酒,飲過之後,將碗摔碎。
摔碗酒”所摔的碗,就是當地土窯燒制的土碟子,土黃色,口沿上點釉,防劃傷了嘴巴。直徑不足3厘米,成本3毛錢左右。酒通常也不是白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數不高。每次也不會斟滿,就壹二口,喝了,摔了,再斟。土家人將壹杯酒分解成無數“碗”,真的就是為壹個氣氛,為多摔幾個碗,為讓酒館裏多有此起彼伏、劈劈叭叭的爆破聲,酒沒喝多少,碗摔了壹地,圖個熱鬧。
巴人尊重自然,崇尚生態。喝酒用泥巴碗接地氣,碗摔碎了不浪費,碗渣收集起來,用於建築回填、栽花墊盆,或者搗碎過個幾年也就成了土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 ? 摔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