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觀者而言,這裏是體會北京 歷史 文化的極佳場所,置身胡同之中的咖啡館,面對著近在咫尺的高聳藏式建築,體驗著思想、審美等多重享受;對於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來說,他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為這片場所賦予了意義,而白塔則從建築化身為符號,寄存著他們幾十年的鄉愁和回憶。
01
白塔寺和它的 歷史
妙應寺白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 是北京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的覆缽式塔 ,也是中國 歷史 上最大的覆缽式塔之壹。
元世祖忽必烈滅金並定都北京後,於至元八年(1271年)在大都西部興建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詔令精於此道的尼泊爾人阿尼哥主持設計和施工。八年後,白塔建成,同年又以白塔為中心劃地建寺,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成寺院,賜名 “大聖壽萬安寺” 。
寺院極盡鋪陳奢華之能事,殿堂林立,富麗堂皇。 在元統治的近百年間香火鼎盛,元政府規定凡有重大儀式,必須於舉行前三日在大聖壽萬安寺預演排練。 就連忽必烈去世後舉行的重大的祭祀儀式,也選在這座寺廟中進行,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壹座宗教寺廟的範疇。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特大雷火擊中寺院,焚毀了寺中所有的殿堂, 只有白塔幸存。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壹1464年)在廢墟上重新建造寺廟,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建成,賜名妙應寺 ,白塔被放置在寺院最後面的最高處,成為妙應寺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白塔通高近 51米 ,由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組成,是壹座 典型的藏傳佛教覆缽式塔 。整個白塔外形雄渾、通體潔白,備顯莊嚴和聖潔,有著濃郁的古印度式佛塔的風姿。史載塔成之日,京師震動,瞻仰參拜者絡繹不絕。
白塔不僅是重要的 歷史 文物,而且也成為中尼兩國友好的象征。尼泊爾遊客到了北京,包括尼泊爾的國王、王後、首相等重要的官員和國家要員都要參觀白塔,作為紀念。
02
寺廟香火,人間煙火
過去寺廟開銷,除了香客善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撥款,也因此,北京城許多著名的寺廟都會自發開展經營買賣,辦花會、賣僧人手作的小玩意兒等,補貼進項。
清朝末期,眾多寺廟開始舉辦廟會,通過招商收租來補貼生計,白塔寺也不例外。白塔寺 歷史 上曾有過非常熱鬧的廟會 ,清末夏仁虎《舊京瑣記》載,“京師之肆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 四、五之白塔寺 ,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
據查考,白塔寺廟會形成於明、興盛於清,規模相當可觀。每逢廟會和年節,在白塔寺內和兩側排滿貨店攤販,庭院中亦搭起戲臺,既有民間什物時鮮集市,也有各種風味小吃,還有各種 娛樂 技藝。
其實準確地說,白塔寺廟會應該算是廟市,因其開辦時,廟內既沒有法事活動,遊人也不上香禮佛,只是純粹地購物與遊玩、 娛樂 。1926年《世界日報》曾描繪了民國期間白塔寺的情景:
這種人群熙攘、熱鬧非凡的廟會壹直延續到解放初期,直到文革期間才消失。1997年,白塔寺拆除了商場,重修了山門與寺內建築。如今,白塔屹立寺中,巍峨壯麗,只是不再舉辦廟會。不過我們也不必嘆惋,隨著時代的變遷,廟會不再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取而代之的,壹種更為新鮮的血液正緩緩註入這片地方。
這些年,隨著 “白塔寺再生計劃” 的 探索 與實施,白塔下的胡同,正通過規劃師的創新與設計,進行著微妙的更新。白塔下的市井生活,也在越來越濃的古都風貌中,紅火熱鬧著。
03
白塔寺再生計劃
白塔寺所在的街區,作為北京老城25片 歷史 文化保護區之壹,應該如何保護、更新?這壹話題近些年來壹直被各界探討著。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延續至今的地區結構和胡同肌理,胡同形態獨特、景觀風貌得天獨厚。相比於規整、宏大的四合院,這裏的院落面積有限、形態各異,整體的肌理也相對細碎,但卻真實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模式。
2015年, “白塔寺再生計劃” 改造方案正式啟動,計劃提出了壹種新的老城保護更新模式。隨著 社會 的進步,原來大拆大建的方式在城市核心區已經不再適用。而微循環、有機更新的模式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運用。白塔寺再生計劃在保持獨具壹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居住片區原有居住功能屬性不變的情況下, 通過植入設計、文創和展覽展示等新的元素,全面營造融合傳統、創意、 時尚 的新文化街區 。改善居民的住房及生活條件的同時,為社區註入新鮮活力和產業基因。
上面的幾張照片都來自於 “白塔寺再生計劃” 微信平臺和官方網站,如果您對白塔寺街區有興趣,對胡同裏的展覽、小院兒、文創等有興趣的話,可以先到線上平臺探探路~
04
北京的白塔們
講完了咱們胡同裏的白塔,小印在這兒考考您,北京究竟有多少白塔?有句俗語講“銀山寶塔數不清”,而北京古跡眾多,白塔也眾多,其中最有名的,除了妙應寺白塔,就是北海公園的白塔了。
北海白塔高35.9米,位於北海公園瓊華島永安寺中。永安寺位於瓊華島南麓,依山而建,前身是元、明兩代西苑萬歲山(瓊島),南坡仁智、介福、延和三殿,清初曾是喇嘛諾不汗駐錫所在。 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三大殿舊址上建造了喇嘛寺院,並在山頂原廣寒殿舊址修建了藏式白塔,賜名“白塔寺” ,後於乾隆七年(1742年)改稱“永安寺”。
除此之外,還有幾座白塔,雖然不像前二者壹樣威嚴高聳、聲名在外,卻因玲瓏秀美、地處偏遠,自有壹種幽深趣味。
大覺寺白塔
開館時間:9:00-17:00 (全年無休,特殊情況除外)16:30停止售票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蘇家坨鎮大覺寺路9號
咨詢電話:010-62456163、62461284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位於中國國家畫院內,畫院舉辦展覽時可以入內參觀。
《海澱區地名誌》對於這座古塔有如下介紹文字:“…該塔史無記載,年代不可考。本世紀(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此處有庵因塔而名。傳說有明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出南京,削發為僧,晚年來到北京,死後葬於西山,並建衣缽塔,此塔訛稱建文帝衣缽塔。塔高25米,為覆缽式塔基為單層須彌座……1983年由中國畫研究院重建,並辟為院址。”
開館時間:見展訊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54號
咨詢電話:(86-10)68412606
潭柘寺塔林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 歷史 ,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寺廟,曾有難以計數的僧人在這裏修行念佛唱法,並終老於此,因而在寺廟附近留下了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的僧塔。
開放時間:8:30-16:30 (全年無休,特殊情況除外)16:30停止入場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潭柘寺風景區
咨詢電話:010-60861699
參考資料
[1] 北京古建研究所. 北京古建文化叢書·橋塔[M].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4.
[2] 白塔下的市井生活[N].北京日報·舊京圖說,2021-01-12.
[3] 吳良鏞,方可,張悅.從城市文化發展的角度,用城市設計的手段看 歷史 文化地段的保護與發展——以北京白塔寺街區的整治與改建為例[J].華中建築,1998(03):94-99.
[4] 趙幸. 北京舊城 歷史 居住街區保護與有機更新的系統性策略研究[D].清華大學,2010.
[5] 城市更新系列十九 | 白塔寺再生計劃, 探索 歷史 文化街區的更新模式[M].北京規劃自然資源,2019-11-08.
[6] 張帆,田雪.北京寺廟觀堂[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 大覺寺文化|中軸路第五進院:佛塔、龍王堂、領要亭[N].北京西山大覺寺,2019-09-25.
[8] 潭柘寺古塔的來歷[N]. 門頭溝區文化和 旅遊 局,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