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為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其弟子李尚、蘇飛、吳蓓所撰。
《漢書·文藝誌》將《淮南子》列為雜家。該書實際上是戰國至漢初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百家學說的黃老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
劉安(179-121年前)是王理和常陸的兒子,漢高祖劉邦的孫子。
再論文子與《淮南子》的關系(上)
感謝作者的授權
摘要:《淮南子》與文子的關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可能引用而不是抄襲文子的古本,但文子大量抄襲了《淮南子》。文子對《淮南子》的抄襲可以概括為:大量抄襲、刪節、改頭換面。
簡牘《文子》、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關系是研究文子和《淮南子》最基本的問題。就目前的學術觀點而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接受簡牘應該與現行版《文子》區別對待,現行版《文子》大量抄襲了《淮南子》的觀點;但仍有學者堅持認為《淮南子》抄襲了文子,現在這個版本的《文子》大體可信。也有學者認為文子和《淮南子》是互相抄襲的;另壹位學者認為,不存在誰抄了《文子》和《淮南子》的問題,而是它們來源相同。可以說,文子與《淮南子》的可能關系不外乎這幾種,各種觀點的提出和相互反駁會使討論更加深入。本文將在先賢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如何臨摹文子《淮南子》,以教慷慨。
壹、四個基本事實
第壹,《文子》與《淮南子》重疊太多,而竹簡《文子》與《淮南子》呼應太少。如果這本書和那本書裏單純有壹段話,當然不存在誰抄襲的問題,但是《淮南子》和《文子》裏的內容同時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這就為我們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線索。最重要的是,這種巧合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
據丁先生介紹,今本《文子》約有39228字。經電腦統計,為39231字,幾乎相同(指不讀句子的白話文),其中30800多字見於《淮南子》或基本對應於《淮南子》,後兩種主要內容完全見於《淮南子》。(陳先生認為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在《淮南子》中找到,所以如果去掉後三篇,正好是九篇。(2)實際上,《淮南子》缺字1,100余字,占《任尚》的三分之壹。)從字數上看,該版《文子》有近4萬字,其中約80%與《淮南子》中的相關內容完全重合,也就是說該版《文子》中不到8000字是《淮南子》所沒有的。如果竹簡《文》沒有出土,我們仍然可以說《文子》壹書為《淮南子》所吸收,但現存的竹簡內容大多與《淮南子》沒有對應關系。《淮南子》雖然也是雜集,但“首尾連貫,自成體系”,取他書者基本保留原貌,但在這壹版的《文子》中,卻大多變成了《老子曰》的內容,尤其是不同身份的對話者的名字被完全抹去。竹簡《文子》與《淮南子》的對應關系目前很少,對應的材料是否為《文子》中的內容也不確定。(稍後詳述)
第二,今本《文子》與文子竹簡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大於相似,而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相似大於差異。更重要的是,《淮南子》這本書立論宏大,視野開闊,接近莊子;典故豐富,引用廣泛,接近《呂蘭》;語言華麗,講究押韻,接近漢賦,包含多科而自成壹體,風格統壹。相比之下,簡牘上文子的風格則是簡潔明了。
第三,漢簡《文子》埋藏於西漢末年。壹方面,這個時間晚於《淮南子》的出版;另壹方面,劉父子接引校書記的時間與八角郎40號漢墓的埋葬時間均為西漢末年,相差不超過30年。漢和平元年二十六年,劉向被任命為校書。在何穗的第二年(前7年),劉欣繼續他父親的工作。李學勤先生指出,西漢末年有《文子》九種版本。八角郎40號漢墓正好屬於這個時代。發掘者推斷墓主人是中山懷王或孝王,但更傾向於前者。中山懷王死於宣帝五豐五年(前55年),比劉向校書早21年,孝王死於成帝何穗元年(前8年),與劉欣任校書之年接近。“無論如何,劉翔宇父子看到的文子應該與竹簡壹致,或者至少是相似的。”(3)當然,也不排除劉父子整理了《文子》的不同版本,並在結構和標題上做了壹些編輯。但是,如果當時的和《淮南子》有如此多的內容重合,劉父子和班固也不會視而不見。關於文子的純潔性問題,始於唐代的柳宗元。
第四,竹簡《文子》分上下經,而《漢書·藝文誌》有九篇記載,魏晉以來有十篇、十壹篇、十二篇記載。這個版本的文子大多是十二篇文章(四庫全書也分為兩卷)。孫星衍認為“班固”和“文藝之”是九家。《疑古》以《任尚》、《尚義》、《尚禮》三章為依據,與《夏德》相匹配。孫星衍的懷疑毫無根據,他的判斷令人費解。如果說《任尚》、《仁義》、《尚禮》是三篇,那麽《文子》就是十篇而不是九篇。這裏的“上”是“上”的意思,不知道怎麽和“下的”搭配。
根據這些基本事實,我們不難推斷,這個版本的文子抄襲《淮南子》。李後成先生近日撰文稱“張風幹君有關於文子與《淮南子》關系的文學理論,認為現在的文子是贗品”,他還批評“張君認為現在的文子是贗品的主要原因”。(4)事實上,作者從未認為現在的《文子》是壹本偽書,而是壹直強調簡牘。但兩者在形式和內容上相差甚遠,不能相提並論。對比兩者的異同,不難發現這個版本壹定是出自後來的竹簡。今天的版本不會早於東漢初年出現。《淮南子》不可能抄襲今天的《文子》,與竹簡《文子》也沒有太大的直接聯系。後人抄《淮南子》補充今天的《文子》,使文子的書有了很大的變化。換句話說,我認為現在的《文子》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如柳宗元所說的,是對該書的駁斥,這壹點得到了出土竹簡《文子》的證實。以下進壹步證明了這壹點,並回答了學術界的壹些猜測。
第二,現行版本的《文子》早於簡牘嗎——兼論文子簡牘中的避諱問題。
此版《文子》晚於竹簡,不僅“應然”,而且基礎紮實,容易形成* * *學問。然而,趙建偉先生最近提出,現在版本的《文子》的主體部分早於文子竹簡,最初是由文子竹簡寫成的。他的主要依據是0806號竹簡:“是,大而不朽,故久守□”對應的是現行版的《文子德》,“顯然,竹簡為了避免漢高祖劉英的忌諱,將利改為大,但此版卻保留了古版的原貌。”(5)
這裏的第壹個問題是“大而持久,所以久防□”和“利而不虧,所以久防財”是否對應,“持久”和“不虧”顯然不對應。0864號竹簡上寫著:“高而不危者,所以久養百姓”,今天卻是“高而不危,所以久養百姓”,“養百姓”與“養百姓”並不對應。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竹簡和現代的有很大的區別。竹簡:
0908同樣,妳可以通過看到小事情來獲得大成功,保持安靜□
0806也是,大而持久,所以長期保持□
0864高而不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護人民。
有天下,妳是天子,富貴不離妳。
今天:
大,滿而不溢;高,貴而不驕。地方大到溢出,不虧就有收益;不驕不躁,高而不險。盈而不虧,所以長久保持富足;高不危險,所以長貴;富貴離不開他的身體,魯和他的子孫,古王的道具都在這裏。
這本書討論的問題可以細分如下:
要大,滿而不溢,大而不溢,賺而不虧,賺而不虧,所以長久保持富有;
高,貴而不驕,高而不險,高而不險,所以長守貴。
富貴離不開他的身體,魯和他的子孫,古王的道具都在這裏。
和簡版壹樣,這壹版也討論了“大”的問題,簡版中的“大而不朽”與上面提到的“見小能成大事”在這壹版中也提到了“大”,但不是“大而不朽”,而是“大而不溢”。
《孝經·王侯篇》也有類似的言論:
不驕不躁,高而不險;克制克制,滿而不溢。高而不險,所以久保貴,滿而不溢,所以久保富。富貴離不開其身,然後才能護國利民,蓋諸侯之孝。
《孝經》中的這段話很有名,在《呂春秋·茶微》中引用過。這段話的上下文也可以分解如下:
不驕於天下,高而不險,高而不險,所以長防也貴,
謹慎造節,滿而不溢,滿而不溢,所以長久保持富足。
富貴離不開其身,然後才能護國利民,蓋諸侯之孝。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這個版本的《文子》融合了《孝經》和《文子》的思想。“大而不溢”出自竹簡《文子》,而“不溢”出自《孝經》。竹簡《文子》和《文子》都討論了“大”和“高”的問題。大者,成就大,高者,地位高。而《孝經》討論的是“在上”和“存”的問題。同時,該版《文子》的立足點是保財,這與《孝經》是壹致的,而與竹簡《文子》不同。從這個版本的文子和文子竹簡的異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版本的文子如何變成竹簡。所以“大而不朽”與“利而不虧”並不對應,竹簡《文子》因忌諱而將“利”改為“大”,無從談起。
事實上,“盈而不虧”這個詞經常和“盈而不虧”這個詞結合在壹起。《淮南子·太訓》雲:“夫事不常有伸而不急,成而不滅者也,聖人能興而不損。”很明顯,“偉大但持久”和“繁榮但持久”是同義詞,“盈利而不虧損”是相對的,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大”和“盈余”在意義上也相差甚遠。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可能在壹張竹簡裏把“大”改成“盈”,因為這避開了漢武帝劉嬰的忌諱。在此基礎上,認為這個版本早於竹簡就更不靠譜了。
至於江寧先生說的,這個版本的文子有些是後人無法“跳進”或偽造的。他的主要例子是文子自然:“聖人同時用之,故人不棄人,物不棄物”,引自現版《老子》127。《老子》傳世本無壹例外地用“棄物”,帛書初二版卻用“棄財(物)”。(6)
該版本中文子沒有完全抄《淮南子》,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抄在哪裏是毫無疑問的。姜先生引用的《文子自然》中的壹段話,實際上對應的是《淮南子註本訓》中的壹段。這壹節,《淮南子註疏訓》說“不可棄料”,現行版《文子》也說“不可棄料”。如果不是抄襲那是什麽?
還需要討論的是,姜先生提到的現行版本中的“非君子之寶”對《老子》版本產生了影響,因為帛書《老子》中已經出現了“非君子之器”壹詞,而帛書雖然埋藏於漢初,但抄寫時間和成書時間更早,無需強調。
3.《淮南子》是文子的刪節本還是對文子的篡改——論《淮南子》的禁忌及其他。
王啟立先生認為這壹版文子尚義篇“針對今人之短處,而忘其長處”《淮南子·潘子論訓》說,“今我瞄準人之短處,而忘其所修。”這是基於淮南王力的名氣,所以我害怕修理它。這尤其是《淮南子》篡改文子的證據。”(7)但是,對比《文子尚義篇》和《淮南潘子論訓》中相應的詞語,我們發現,王先生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第壹,“張”在《淮南子》中反復出現,“常”並不少見。比如日久,陰陽相爭,謬誤叫荀:“小人不在其位,不可久”,荀引用老子。
第二,《論通訓》中的這段話主要論述了不能怨天尤人,要以大局為重。主題是“責人以人力”,“修身以德”。在這裏,“修”就是“修”,“長”是無關緊要的,所以說“今日之誌,正缺人之短,人忘己之所修。”此版《文子尚義篇》中“修德”壹詞改為“修德”,但“修”字後來改為“長”,篡改痕跡無可辯駁。
王啟立先生說《淮南子》,“篡改《文子》文字為楚語。”事實上,根據高郵註,是文子改變了《淮南子》,因為如果說《淮南子》改變了文子,那應該是全面的。現在文子對《淮南子》的改註主要依據許慎註或高郵註。事實是,文子在這個版本中改變了《淮南子》的楚語。淮南朱樹勛:故善建築者,不懼“談建築形制”。在本版文子·任尚的第七章中,“因此,善建築者不穿,而談建築無形之緣。”正如曾大輝先生等人所說,這既是抄襲的鐵證,也說明抄襲是在高度誘惑後誕生的。
《淮南子》經常用典故來命名人,但現在這版《文子》根據字體和段落的主旨進行了修訂,並抄入了對《淮南子》中文學的誤解。說明作者水平不高。
本尚德本中“雖然我看不到”的語言是《淮南妙子成勛》中“不用朱父我也能看到”。“梨竹”是壹個人的名字,在古代他有很好的視力。《莊子·大拇指》裏提到過這個人,《孟子·離婁》裏說:“離樓為巧失子,故可立規矩,不可立方圓。”齊註:“古有明視者,以為黃帝死時人也在,留朱索之與朱,可視為百步之遙,見秋末。"
這壹版不明白“李(Li)朱”是誰,卻根據字體改成了“雖然(雖然)不是”,進壹步暴露了抄襲的痕跡。
《淮南妙子成勛》中有壹句“王文不如文山,其宿不如不祥”,指的就是“王文”,進壹步說明王文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擔心隨著日月的流逝,災難會發生。《說》,記載了太公和王文的對話。王文稱贊太公有理,太公進壹步指出:“蘇山如不祥”。
文王問呂望:“為天下何事?”右:“王國富民,主宰富士;唯壹剩下的國家,有錢的醫生;死亡之國,福倉之家;意思是溢出來了,漏了。”文王道:“好!”是:“留善是不祥。這是壹天,該送到倉庫去幫助孤寡、寡、孤、寡的人了。”
“留”即留,而不送,如《孟子·萬章上》:“仁人也在哀,仁人也在弟。他們不藏怒,不記仇,他們只是親愛的。”《管子輕重》:“勿以舊怨戰”。太公的意思是知道是對的,就是守著(不執行)就像不吉利的東西。這個道理很深刻。於是,文王當天開倉放糧,救助弱勢群體。在《墨子·孟珙》中記載,宮門子明白服飾與行為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認為墨子說得對,於是馬上脫下了第壹次見到黑子時穿的那身行頭,因為他也曾聽過“善如逆天”的說法。可見,“常以善為不祥”後面是“善”,強調“善”不能保存和積累,而應立即付諸行動。因此,向宗祿認為《淮南子》和《文子》中“住宿條件差”壹詞中的“不”是壹種文學表達是完全正確的。項宗祿,碩園校證,p. 150。但是,項等人說《說苑》中的“對月”也是壹種文學表達方式,這是錯誤的。“留好不祥”“上溢下漏”是太公對文王說的話。
《淮南妙子成勛》在引用這個典故的時候保留了“文王”,最終的目標是“因此,周邦雖為國,其命被改。”然而,這壹重要結論沒有出現在當前版本的文子尚德。在這篇文章中,“王文”壹詞被視為“老子曰”的內容,而“王文”壹詞則不見。相關的上下文可以在《淮南子·妙子訓》中找到,而且句子的順序是壹致的。只能說這是當前版的文子。《妙守訓》這裏所說的“倒伏不祥”,應該是“倒伏不祥。”《論語·季氏》載孔子之言:“見善不如見惡。”這裏的“善”與“惡”都是比較文學化的,而淮南妙子成勛大概是受了影響,或者後人抄寫時受了《論語》的影響,加了壹個“不”字,使文意大相徑庭,說太公對文王的話是文王的事。這個版本的“文子”仍然是復制的,“不”這個詞也是派生的。“抄襲”二字不假。
在《淮南潘子論訓》壹書中,在這壹版的《文子》中改為“今日是壹個大病人,而陷於懲罰的病人,是由於他貪得無厭的欲望和不遵守度量”。顯然,這個版本的文子總結了《淮南子》的話,但《淮南子》不可能解釋文子。同樣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版本的文子是從無常中誕生的,但在《淮南子》中卻很清楚。
再比如,夏德所說的“無微不至,不讓禍事”就是《潘論荀》中的“無微不至,不讓幸福”,所謂“不讓幸福”就是下面提到的“它不放棄”。在今天的文子,將“祝福”改為“災難”違背了上下文,是弄巧成拙的。下壹章《老子》的語錄也和下面講的如何贏得人心,利用人力成為強者是矛盾的。《淮南子》並未引用老子的這句話,而今天文子的蛇足之筆,讓他更難逃脫抄襲之名。
-
(!)丁:淮南子與考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版。
(2)陳:試從主編的《與《淮南子》內容的不重復推測古版的幾個思想主題:道教文化研究叢書18。
(3)李雪芹:《論八角廊簡》
(4)李厚成:《文子問題後的情形》,竹帛研究網8月號。
(5)趙建偉:
(6)江寧:《再論》,竹帛研究網8月上線。
(7)王利器:《序》、《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參見《道教文化研究》系列18。
第四,關於現行《文子》中的“老子曰”問題。
這個版本的文子以《老子曰》開篇,這是貫穿全書的特色,也是簡牘《文子》與這個版本的文子的關鍵區別之壹。這裏的問題在於《老子曰》出現的時間。
王啟立先生認為,《文子》壹書增加“老子曰”壹詞始於開元年間。他的證據是日本古鈔版《藏書》和日本田明五年年底張果刻本的終結。章節開頭的引文引自另壹行,率不題《老子曰》。唐玄宗時期,敦煌寫本中出現了《老子曰》。
筆者認為,“老子曰”的格式出現的更早。宋代晁《縣齋讀書誌》記載北魏《傳》曰:“姓辛,葵秋浦主人,號。範蠡學老子,把他的遺言記錄在十二篇裏。”文子的生活似乎很清晰。前人已證明和是兩個不同的人,而《文子傳》中說“原受老子教育,錄其遺言為十二篇”,與此版《老子曰》的形式和十二篇結構不謀而合,《縣齋讀書》也說:“據劉向記載,只錄九篇。李習安創造了壹個新的“文子”並作為“文子”傳播嗎?無論如何,李思安看到的文子與今天的版本基本相同。也就是說,《老子曰》和《老子遺言》是互為註腳的,這是無可爭議的。其出現的下限應該是李思安見到文子的時候。《縣齋讀書經》上說:“是僧般若的支流,改元也是老師。".藏書是各種書籍的節選和摘要。自然要把那些明顯不屬於《道德經》範疇的內容納入其中,去掉《老子曰》的樣本。
曾達輝先生認為,文子在南北朝和初唐時期仍有不同的版本。唐天寶元年(742年)文子、宣彤真鏡被封後,《老子語錄》形式的文子被壹人立像。(8)筆者深以為然。李唐時期,道教長期為國教,唐太宗尊老子為李氏始祖。除了文子,唐玄宗還將文子、老子、莊子、列子納入科舉教育體系,並邀請博士、助教、學生講授這些經典。《文子》在唐代獲得空前的贊譽,這當然與其貫穿始終的《老子曰》有很大關系。
有學者以此版《文子》引用老子的話與馬王堆帛書甚至郭店竹簡接近來證明此版《文子》的早期出版,卻忽略了壹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此版《文子》、《淮南子》、此版《文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話。如前所述,如果文子和《淮南子》放在壹起,如果《淮南子》不引用《老子》,而現在文子引用《老子》,往往會導致語境的脫節,這也能進壹步證明文子的抄襲。
動詞 (verb的縮寫)關於文子的引文。
筆者壹直以為《淮南子》可能也引用了古代文子的壹些內容,但《淮南子》是壹部以道家思想為主導的先秦至漢初的思想資料匯編,許多內容在《老子》、《莊子》、《管子》、《呂春秋》乃至《論語》中都有所淵源。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可以發現簡牘《文子》與《淮南子》之間的壹些直接聯系。
0198壹分之差,內容夠知對,新疆(強)夠自立。
竹簡文子
德有遠見,信義夠異,義有人氣,前車之鑒夠用,拍照夠清晰,此人帥;行為足以表相,智慧足以定疑,信仰可以讓妳信守諾言,誠實可以讓妳富有,人是驕傲的。他們守職不廢,行義不返,避嫌不小心,見利不小心。這個人也是英雄。
素書正道
虛情假意,就滿足於感動群眾,強大到獨立自主。這個叛徒也是英雄,妳必須懲罰他。
碩袁誌屋
明天理,觀地理,懂人情。大足寬容大眾,德高瞻遠矚,信義不同,知足是知變,人是英;德足以育,行足以掩,仁足以得眾,識足以照,人帥;行為足以表相,知足足以定猜疑,誠實足以分富貴,信仰可以守信,把事情做好,說話好聽的人以人為榮;堅守崗位不廢,義無反顧不攀比,迎難而上壹絲不茍,迎利而上壹絲不茍,人傑地靈。
淮南子太訓
知天地之道,知人情之理,大到足以容眾,利到足以遠瞻,智到足以知權貴,有才能。德行足以教化,品行足以遮掩,信仰足以贏得大眾,學識足以發光,人長得帥。行為可以是工具,智慧足以確定嫌疑人,信仰可以信守承諾,誠信可以分錢,做好事,說好話,出類拔萃。不枉職守,為人正直,遇事謹慎,遇利謹慎,為人寬厚。
文子·李尚
將這些材料相互比較,可以清楚地發現,《淮南子》綜合了多種材料,但現在《文子》在與《淮南子》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出現了幾處錯誤。壹是省略了“信足以異”,二是“豪”和“介”的順序顛倒了。進而總結出“知天地之道,觀地理”等細節上的差異,以及“著”、“兒”等虛詞的省略。這個版本的文子“聰明到知道權力”和竹簡“文子”是壹樣的,但它省略了“強大到獨立”。這種情況說明與《文子》的差異大於相同,而《文子》與《淮南子》的相同大於不同。這個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還需要考慮壹種情況,那就是0198號竹簡並不是古版文子的內容,而是和壹起出土的儒生文字類似。無論如何,它的內容部分引用了《淮南子》,但相比之下,文子在這個版本中抄襲了《淮南子》。
王應麟在《困學劄記》(卷十)中列舉了文子被許多文獻“帶走”的情況。李學勤先生指出,這些古籍都沒有明確引用文子,很難證明是誰拿走了它。有些句子是通俗的格言警句,可能每個人都會用到。然而,參照《文子》中的語境,與《淮南子》進行比較,並對其他文獻進行考證,我們發現,目前版本的《文子》對《淮南子》的抄襲很難逆轉。
“玉在山上草潤,珠在深處岸不枯”,王認為荀子取之。
在本版《文子尚德》中,此句為第三章第五節,共92節,其中前16節完整見於《淮南子說善訓》,後76節完整見於《淮南子說荀琳》。《淮南子》的材料來源是公認的,但《淮南子》普遍保持了所引材料的原貌,在文子本中,大部分都成了《老子曰》。王所說的這句話,在《荀子》、《大戴》、《閨策列傳》中都有出現。在這些文獻中,《原》都寫成了《朱》《淮南子說山訓》《荀子》《大代》都寫成了《玄》然而,《淮南子說山訓》最後的結論是:“山中玉蔥郁,珠深岸不枯,蚯蚓不壯筋骨,奴才得益於吃喝。”在這壹版的《文子》中,也有兩個連續的小節(也可視為壹個小節),只是個別人物有所不同。這種情況表明,通過對比上下文和參考各種文獻,當前版本的《文子》中的抄襲現象更加清晰。
“山中有獸,樹不為其伐,園中有刺,葵花不為其采”(《話》)王認為是鄭昌所取。
《韓曙改寬饒傳》:記載鄭暢在壹封信中稱贊寬饒的話:“聽說山中有野獸,我不采;國有忠臣,惡不起。”《鹽鐵論·祭禮》記載了壹位賢者的話:“故《春秋》曰:‘山上有虎豹,葵花不摘;國有聖賢,邊陲無害。”“俗引義失”:“傳說:山中有虎,草木茂盛。"王《鹽鐵論校勘》:《鹽鐵論》載此文,以為出自《春秋》,應為《春秋》近人所言。漢人經常引用此經的名稱,這是當時的慣例。“《鹽鐵論》的編者桓寬是《春秋》的專家。(見韓鄭宏川贊)他指出的出處應該很可靠。換句話說,鄭昌所引用的肯定不是《文子》中的話。
“寸而量之,至張必窮,銖而解,至乎?/ca & gt;
參考資料:
論文/2003/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