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7種書體簡介 甲骨文 金書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

7種書體簡介 甲骨文 金書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

甲骨文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註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壹。

(2)甲骨文的壹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壹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壹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金文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篆書

壹是長方形,以方楷壹字半為度,壹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壹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隸書

是漢字中常見的壹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壹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楷書

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壹種書體。點畫齊備。楷書的點畫有點、橫、豎、撇、捺、提(挑)、折、鉤八種。壹般具體在書寫時,橫畫、豎畫、撇畫的起筆以及橫畫的收筆多作頓筆;撇畫收筆處逐漸提筆出鋒;捺畫收筆時先逐漸鋪毫重頓,再漸漸提筆出鋒;筆畫轉折之處往往為頓筆,鉤畫為壹種特殊的轉折,在停駐之後挑筆出鋒,這壹點也是楷書的獨特點畫表現,即與隸書相比,楷書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鉤。

草書

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壹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行書

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壹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