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周易的歷史

有關周易的歷史

周易發展史由兩大部分組成

第壹部分:講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經和傳的形成。

第二部分:講漢代以來各家學說對《周易》經和傳的解釋。

所謂“易學”即時指研究《周易》經和傳流傳和演變的學問。

是探求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學術,是理、氣、象、數的統壹體,是通過對《周易》占筮體例,卦爻象的變化,卦爻辭的解釋,以及對這些解釋的再解釋而展開的。

《周易》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道家奉為“三玄之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經典。

第壹部分:

壹、易意,釋“易”即“易”的本義,“易”學者對“易”的解釋有以下四種:

(1)《說文解字》雲:“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稱“易”,俗稱四腳蛇,其身外表可隨十二時辰變色,是為“易”變。

(2)會意字,日月為“易”,其義為陰陽變化,日月合體義“易“明”二字,說明古人對天文的認識,日月行天,壹來壹往,壹升壹落,是為易變。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簡:“ ”像是壹盛水器傾入另壹器中之狀,倒、分、亦含易變之義。

(4)今人黃振華經過考證,提出“日出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線,光芒下射,象征陰陽變化。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二、“易”在“易學”是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此說由西漢末年學者提出。

(現發展變化、亦有四義,五義之說)

(1)“簡易”是方法觀,講同壹性,規律性。

簡易也是最高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只要我們了解了它,掌握了它,壹切就變的簡單了。

(2)“變易”是運動觀,講萬物永恒運動而有生化,也是講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壹樣是不變的。

(3)“不易”是相對觀。

講萬物相對穩定(不變)才具定性。

另壹概念講永遠不變的是壹個上帝、神、佛、本體、功能等。

三、“易學”早期經典:《連山》、《歸藏》、《周易》等,壹般說法,都認為《連山》、《歸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為對象。

(1)《連山》以“艮”卦為六十四卦之首,艮為山,故稱《連山》,象山之出雲,連綿不斷。

《連山》亦有稱“神農易”(現為新的說法此起彼伏)。

(2)《歸藏》以“坤”卦為六十四卦之首。

坤為地,萬物以地致養,言萬物莫不歸於其中,《歸藏》亦有稱“黃帝易”。

(3)《周易》以“乾”卦為六十四卦之首,乾為天,“易”又為日月。

四、《易卦》也稱八卦,它由簡單的符號組成。

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號,還有另壹部分是由文字組成。

“卦畫”(即符號)和文字不同,本身沒有確定意義。

從卦象到爻辭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1) (1)八卦,是用“— 、--”兩個基本符號組合,以三個為壹組排列組合而成八個符號(八卦),由八卦再生則為六十四卦,至於“— 、--”兩個符號和八卦的原始意義,古往今來,說法較多:有說“— 、--”代表天地、陰陽、蓍草長短、男陽、女陰、奇數、偶數有說:“— 、--” 表示結繩記事,龜蔔兆紋等。

(2)遠古時期,占蔔十分盛行,各部落生產、建造房屋,作戰等,無不占蔔,觀察鳥類行蹤進行占蔔,為“鳥占”。

根據天象來占,稱“星占”隨著各部落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逐漸形成了壹種最流行的占蔔符號,稱八卦。

五 “蔔筮”之說:

(1)“蔔”亦稱“龜蔔”,是較早的占蔔方式,它主要是運用龜的腹甲和背甲以及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並對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狀,然後進行鉆鑿,占蔔時,蔔者用火燒灼已制好的鉆,插入凹孔,於是聽見輕微的蔔蔔聲,凹孔周圍裂現壹些“蔔” 字形細紋,這些細紋稱作“兆”或“蔔兆”。

根據蔔兆,推斷吉兇。

(2)“筮”,用蓍草占蔔叫作“筮”,“筮”必須記數,這些應用了數學概念,而數字的排列與組和,產生了六十四卦。

這時期數字系統的產生領先於世界,然而它並沒有向進發展。

(筮草占蔔方法略)。

(3)蔔到筮不僅是占蔔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進。

“蔔”至“筮”是壹個從象到數的偉大過程。

因此《周易》的哲學本質,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圖》,《河圖、洛書》是什麽樣,千年間沒能說清,直到宋初,隱居在華山的道士陳摶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圖、洛書》、《太極圖》等,壹出世,馬上引起轟動。

(1)《河圖》中壹到十的數字,兩兩組成,分別四方及中央,它的構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辭》中的數字觀念,“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2)《洛書》也稱九宮,由壹到九數字組成,它的特點是奇數在正位,偶數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論是沿正方位還是沿對角線,每三個數的和都是十五,拿現在的數學語方說,這是壹個三階幻方。

(3) 兩種圖的出現,得到了認可,它被稱為無字之易,先天之學。

朱熹把《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列到傳說的文王八卦圖之前,承認它們是《周易》的始祖,此說至今仍爭論不休。

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圖後有經傳,圖是易之源頭。

據考證:《河圖》是氣候圖,《洛書》是判定方位與方向的羅盤。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從古籍記載和歷代易學家之說來看,是古代賢哲從《河圖、洛書》中得到啟發,進而推演出來的實用八卦陣。

七、《易》與《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

這壹概念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質方面的區別:《周易》用九用六。

《周易》的爻有變爻規律。

《周易》的爻用數字有下而上註明爻次,“九六”區分陰陽。

《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應的卦爻辭,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區別:《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無法表現豐富的內容。

《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現余地。

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

《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構成壹個周期,為表現壹個重要哲學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周易》六爻壹卦,***計六十四卦,在量方面這是最佳選擇。

在內容方面內涵了客觀世界中的萬事萬物。

《易》在這方面是無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證實,《周易》完成於周代。

《周易》兩字有二義: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

《周易》中的內容,有壹部分是文王被囚時完成的。

而並非壹人完成。

八、《經》和《傳》

(1)《經》,《易經》是壹部占筮書,以“卦”為單位,***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辭、爻象、爻辭”五部分組成。

(2)《傳》的形成是經過較長的時期。

《傳》(又稱《大傳》“十翼”)是最早解釋《經》的著作。

《易傳》分七種***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

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辭》上、下篇。

史料證實,《易大傳》並不是產生於壹個時代,更非出於壹人之手。

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從象到數的哲理變化,從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從“經”到“傳”的完成,從“易”到“周易”的完善,無不說明《周易》生生不息,無窮變化的哲理。

至春秋,壹部完整的《周易》誕生了,圍繞《周易》而展開的眾多解釋、論著、揭開了《周易》歷史發展新的壹頁。

第二部分

壹、 漢代易學

“易學”是研究《周易》經和傳的流傳和演變的學問,漢代是易學研究發展的第壹階段。

1 .漢代易學有三個特點:

(1)《易經》被定為五經之首,易學成為儒家學說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學派眾多,除了儒家,還有其它學派思想家。

(3)易學成為有明晰師承脈絡的專門之學。

從師承看,皆認為漢易開山祖是壹個叫田何的人,田何傳於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再後又傳給楊何。

丁寬又傳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仇,孟喜、梁丘賀。

史載《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即指這壹體系。

之後孟喜傳給焦延壽,焦氏又影響了京房、於是“《易》有孟京之學”。

此外,漢易還有費高易學體系,指費直和高相,屬民間之學說。

漢易逐漸形成兩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學派,費高古文易學派。

2.漢代易學解經的方式有三種

(1)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分易學,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經傳文,以卦氣說解《周易》原理,卦氣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壹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講陰陽災變。

(2)以民間費高易學為代表,反對陰陽災變說,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黃老道家的易學為代表,重講陰陽變易的哲學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學影響最大,史稱“象數之學”。

3.西漢末年,由於神秘主義思潮的影響,易學出現了《易緯》之類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鑿度》《稽覽圖》《是謀類》。

這些著作將卦氣說和象數說進壹步理論化,神學化,提出了“易壹名而含三義”說,即簡易、變易、不易。

太極元氣說等。

這些學說對後世易學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4.五行生成說

東漢時期,孟京易學勢力衰弱,而民間易學派的費氏易學興盛,逐漸出現了,費氏與孟京合流趨勢,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的五行生成說。

漢代易學重點是“象數易學”。

5.東漢末,道家黃老學派逐漸演變為道教,其易學也逐漸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開始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是為道教易學的先驅。

二、 晉唐易學

魏晉隋唐時期,易學開始了新的轉向。

由兩漢的重象數特點轉向了

晉唐重易理的特征。

玄學派的易學派成為晉唐的主流。

1. 晉代兩大家

(1)王弼,玄學易學創始人,著《周易註解》,師承古文經學解易學風,文字簡明,義理通暢,師《易經》成為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忘象以求意”說解釋易學中的取義學說。

尋求《周易》經和傳的抽象原則。

(2)韓康伯,將《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傳加以註解,從義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題:“八卦備天下之理”,通過《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

易學的玄學化,使《周易》、《老子》、《莊子》相並列而成為“三玄”之壹。

2. 唐代兩大家

(1) 孔穎達,著有《周易正義》壹書,提出了“易合萬象”,“不可壹例求之,不可壹類取之”的原則,以陰陽二氣來解釋乾坤二元,以元氣說來解釋太極,提出以氣為核心的世界觀。

並以“自然無為”來解釋“壹陰壹陽之謂道”,提出“無陰無陽謂之道”的新命題。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壹書,此書沒什麽新觀點,但匯集了漢易以來各系統的註解,對易理派的觀點亦不加評析地收集其中,是壹部很好的資料匯集。

以上兩部易學巨著的出現,表明易學正走向融合的新動向。

三.宋明易學

1. 這壹時期,是古代易學哲學高度發展的時期,北宋初期,易學有四大流派。

(1)以陳摶為鼻祖的圖書學派,後傳至周敦頤,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的過程。

(2) 是邵雍的數學派,提出先天學。

(3)是由胡瑗倡導的易理派,後傳至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

(4)是張載的氣學派,他吸收唐代孔穎達的氣論學說,著《橫渠易說》和《正蒙》。

2. 南宋時期,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壹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著有《周易本義》壹書,成為後世研究的重點。

同時期,有揚萬裏的太極元氣說,之後,揚簡的心學易學等,對後來易學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3. 元明兩代,宋易向普極和縱深兩個方面發展,先後出現了壹大批闡述《周易本義》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承劉牧,邵雍易學學脈,推衍出許多圖式。

他以九宮為核心解釋《周易》原理,主先有數而後有象說。

而俞琰、張理和簫漢中等人,以亦圖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後有數的觀點。

(2) (2)明代易學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張理象合壹,成為明代易學中“氣本論”的倡導者。

(3)明代易學中“心學”較為流行,他們主要以內心道德修養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辭,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宋明易學做了壹此大總結,他繼承宋明氣學和象學傳統,修正義理易學批判心學易學,著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著作,完成了“氣本論”之說,結束了宋明易學。

四、 清代易學

清代易學是復興漢易的時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內容和傾向都很復雜。

清代易學主要有兩派。

壹派以惠棟和張慧言為代表,倡導漢易,不敢發揮,淡化《周易》的哲學價值。

壹派以焦循為代表,力圖會通百家,獨辟蹊徑,建立自己的易學體系。

從總體傾向來看,清代易學缺乏對哲學問題的探討,理論思維很薄弱,是古代易學哲學的衰落時期。

至此,有壹說,漢易象數,魏晉義理,宋儒理氣,清代雜說。

五、 近人易學

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現了壹些新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點。

1. 註重對《周易》經傳的文字文化史的註釋,其中經高亨註釋的《周易古經今論》,《周易大傳今註》水平最高,他將經與傳分開,認為經是蔔筮之書,傳是哲學著作。

2. 重視考證,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辭中的事件,有郭沫若、聞壹多、李鏡池等人的著作。

3. 註重對易學史上的著作評述而寓己見於其中,使易學研究出現了新面貌。

4. 用現代科學證《易》,但有壹個顯著特點,都是以科學比附《周易》,還未能以《周易》的思維方式,去推動科學,或在此思維啟發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