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祭竈的過程和來歷~~急需 謝謝各位了

祭竈的過程和來歷~~急需 謝謝各位了

每逢臘月二十三晚上,長輩早早準備好豐盛的飯菜,然後恭敬、獨立於正堂的臺前。擺上貢品、點上三支香,低頭雙手合十、嘴裏念念有詞。這就是老輩兒傳承的小年“祭竈”風俗。“祭竈”結束,竈爺隨著香火的繚繞,飄然升天而去。之後,全家人才開始團座壹起,歡度小年的開始。

傳說竈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壹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壹頭鉆到竈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竈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竈底。老百姓覺得竈王壹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壹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

竈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祭竈”,並非封建迷信。它是壹個家庭對壹年來,經過辛勤努力,家庭生活幸福、老有所養、小有所愛、全家幸福、生活改善的回顧和寫照。

目前,在農村還傳承著,小年放鞭炮、全家吃麻糖、全村炕“火燒”(河南的壹種小年必備晚餐。形似燒餅,但是比燒餅小、扁而厚,需要先炕後蒸,有鹹有甜,香嫩可口,象征生活圓滿、香甜)等歡度小年的傳統。